升官发财在宋朝_作者:放鸽子(941)

2020-07-10 放鸽子

    尤其在受益最大的随州境内,街头巷口净是关于‘陆氏义庄’的赞誉,百姓张口闭口都是‘天下七绝’。

    陆辞最初还暗感面红耳赤,但他适应极快,只过了一小会儿,就能照常摆出云淡风轻的姿态了。

    他甚至还坦然利用起了这一鹊起的名声所带来的好处:慕名前来瞻仰‘天下七绝’的文人雅客还不断从周边聚集而来,在适当的引导下,他们那些旺盛的好奇心,也多少照顾了义庄名下铺席的生意。

    当然,比起这些暂时性的收益,更让陆辞看重的,还是那些对他具体章程感兴趣,派人送帖上门,试图拜访的各地士绅。

    对这样的良性效应,陆辞自是毫不藏私,尽快抽出一日,将众人请到家中,把初初拟定的章程予各人过目。

    为给予上的方便,陆氏义庄所开设的铺席,大多与供给之物有关:义田由孤寡人家耕种,其中五成投入义庄名下粮铺出售或作青黄不接时期无息放贷用,另五成则作为口粮,按每口每月给白米三斗的标准,给予无成年男性做劳力的人家;布铺与成衣铺经营所得,三成予以出售,另七成每年按春夏二季,分别给予衣料一匹;再有孤女再嫁的补助,丧葬费,还有对于学院中学业优异者,每逢科考进行笔墨纸砚、路费等补助,三回为满,但凡取得名次者,再按三倍将当初所得补助返还……

    虽远远称不上完善,但这章程的雏形一出,还是让亦有施善之心的士绅们视若珍宝。

    读完之后,他们连陆辞也顾不上了,哪怕素不相识,也很快讨论成了一片。

    陆辞也乐得旁听,集思广益的过程,也是渐渐完善章程的过程,好让义庄能更持久的运作。

    ‘天下七绝’的名声,很快流传到了京城。

    柳七尚好,因之前没能拦住官家‘胡作非为’一事而颇感心虚,总觉得会惹来陆辞‘报复’,因而一直夹着尾巴低调做人,面对好友们的调侃,也只嘻嘻哈哈地一笔带过。

    而晏殊则一改衣锦夜行的作风,大大方方地四处炫耀起来。

    特别是对着几个月前不屑参和此热闹而婉拒了他邀约、这会儿追悔莫及的那几位同僚,更是不客气地暗嘲一顿,好生痛快。

    对此最为幽怨的,自是明明靠那枚偌大私印参了一手,却完全被时人所忽略了的小皇帝了。

    柳鸳鸳果然狡诈!

    赵祯简直遗憾得要捶胸顿足了!

    怎么那天就听信了对方的鬼话,只靠一花押和私印了事呢!

    当同样听闻‘天下七绝’名声,而前来打听细节的郭圣人象征性地捧着一碗羹汤前来时,看到的就是夫君一副气鼓了脸的罕见模样,不由稀罕道:“官家是……”叫人欺负了?

    只是她的话音一出,赵祯一下就收敛了神色。

    毕竟随着年岁增长,掌权渐长的小官家也不可避免地好起面子来了。

    特别还是在他眼里呆呆笨笨的郭圣人面前,更是颇有包袱。

    赵祯不自在地轻咳一声:“圣人怎么来了?”

    “来给官家送羹汤。”

    郭圣人也不追问,讨好地一笑后,将羹汤顺手搁在桌上,就迫不及待地屏退宫仆,殷切询道:“官家有所不知,妾身方才听说了这么一桩趣事……”

    遂将刚从宫婢口中听得的‘七绝’给说了一遍。

    还没来得及捧起那羹汤,就再次被提醒了被人彻底忽略一事的赵祯,顿时委屈地拉下了脸。

    ——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满心以为能从官家处得到更多讯息的郭皇后,很快就被恼羞成怒的小皇帝给无情地赶出去了。

    可怜她还纳闷着,不知哪里不对了官家的心思,赵祯已愤而提笔,思索着如何写夺情的诏书。

    在赵祯看来,小夫子已丁忧了半年有余,如今也不似他当初担心的颓唐不振,而是精力充沛地建起了义庄,明摆着要大展身手的架势……

    既那义庄都要步上正轨了,大可交由可信者接受,人则该快快回他身边来,以免大材小用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