祢衡闻言点了点头,稍微想了想之后,露出了个笑容——太史慈总觉得,这厮是在心里记笔记,而且他心里笔记,拿出来瞧瞧的话,能从每个字缝里看到个“杠”字。
一路上祢衡也看到了许多新奇的东西,甚至祢衡还特地让太史慈,带他从坊市中穿行了一次。
在白图的努力下,从江东开始,小商品经济悄无声息的复苏着。
当然,如果祢衡从城外开始看的话,那将发现金陵周围、尤其是东侧向北固山的方向,大型工坊的数量也尤为惊人!
记好了要杠的重点,祢衡信心满满的来到了将军府,之后……
“恩?祢先生怎么了?”太史慈见祢衡在中堂外,似乎看到了什么不得了的东西一样,顿足在外,不由得问了一句。
“没、没什么?里面是白公吗?”祢衡的神色,是太史慈之前没见过的“心虚”,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是看他露出这种神色,太史慈还是觉得很爽。
“当然是白公。”太史慈对祢衡的问题,感觉有些莫名其妙。
祢衡的谋术很特殊,令他能够看到一些,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 祢衡在钻研汉代主流的儒家经学的同时,还研读了许多先秦“名家”的经典——名家在先秦时,也被称为“辨士”,之所以叫“名”,是因为他们的辩论基础,一般都是立足于“名词”与“实际含义”的对应关系。
另外在政治主张上,名家罕见的提出了“去尊”的思想,也就是“人人平等”,与同时代的其他学派、尤其是讲求礼制的儒家相比,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截然相反。
先秦时名家还是六大家之一,不过在汉代已经没落许久。
惠施、公孙龙,都是名家的代表人物。
相传惠施曾得《天书卷六·名》,而且他的解读方向,是钻研“名实之辨”,与许劭完全不同,渐渐衍生出了名家学派的主导思想。
后世《惠子》已经失传,只有在《庄子》中,客串有一些惠子的思想保存。
不过祢衡对《惠子》有所解读,而且钻研程度达到了攻读“二手天书”的程度……
天书本身,只能自行择主,即使是天书的主人,也无法完整的复述、抄录天书,但是……如果将天书研习到一定深度的话,是可以将自己的理解再现的。
历代的天书持有者,实际上所理解的天书,都是有自己的倾向的,也就相当于是二手天书,至于祢衡……在惠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入自己的理解,已经是三手。
不过这也令祢衡,拥有特殊的谋术——“舌剑”与“辩才(杠)”、“辩才(隐)”。
后者是完全从《惠子》中领悟的谋术,正版的“辩才”应该是惠子的谋术,不过祢衡的辩才,与惠子显然有些区别。
以惠施的经历来看,作为合纵抗秦的早期组织者,他的“辩才”主要效果应该是说服别人,而祢衡的“辩才(杠)”,却更偏向于令人心塞、难受,但说服的效果很微弱……
不过重点在一个“杠”字——每当令人心塞难受后,祢衡的特殊谋术,都将仿佛“杠杆”一样,将对方的精神力,翘到自己一边一部分。
但这招是双向的,如果祢衡处于劣势,则自己的精神力也会被翘到对手的一端。
“舌剑”则是以自身消耗精神力为代价,令目标的精神力同样下降……
至于“辩才(隐)”的效果,可以令祢衡更善于隐藏自己的心虚,更不容易被发现逻辑上的弱点。
同时令辩论中的目标,无法察觉到自己的精神力异样。
因为精神力与思维能力的关系,可以悄无声息的降低对方的思考逻辑,进入对自己良性循环的节奏。
因此对于祢衡来说,正确的连招是,先声夺人的引人动怒,开始一边汲取对方的精神,一边不断用舌剑,来将对手拉到自己一样的水平线,之后继续“杠”,直到对手逻辑完全崩坏!
而“杠”的效果,在辩论中是最强的,在辩论之后,双方精神力会渐渐恢复,但是……“胜者”可以永久性的,汲取到对方的部分精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