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姬三国_作者:绅士东(780)

2020-07-27 绅士东

    之后楚国肯定也会四处宣传,今后如果中原、北方也有科举,相信由此入仕的学子,也会对白图在心里留下感激的种子。

    “楚国的科举,似乎……过于追求才能,而对德行很少考量,甚至并没有限制报考者的身份,楚王殿下就不担心,将来楚国官场会……走样吗?”柳毅的语气没什么嘲讽,而是真的不明白的样子,还一直斟酌用词。

    “柳先生这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楚国的科举,的确宣扬的是有教无类,然而之所以楚国敢让所有人报考,却是刑部的功劳、或者说是刑部所担的风险……如果真是作奸犯科之人,未被发现罪行、未被通缉,还能够参加科举,又怎么会是科举的错?当是刑部之过!若是没有作奸犯科者,又何必需要人举荐?

    至于中举入仕之后,行事有悖《楚律》、有悖楚官之道,也自有吏部查访,若是行奸佞之事而未被发现,同样是吏部之过,而不是科举之过。科举本身,只是公平、公正的选拔手段而已。”白图长篇大论的解释起来。

    其实也是因为楚国的情况,已经和其他地区不同……

    汉代对于民间的犯罪很“谦抑”,因为他顺应了宗族制,将基层的裁定权交给宗族自身,只要不是闹到官面上,“些许小事”宗族自行裁定就是。

    也就是朝廷根本不知道谁是“坏人”。

    那么需要“好人”的时候怎么办?

    自然就是找有验证的“好人”,来推荐其他“好人”,这种对基层宗族制的倚重,也符合儒家的道德观。

    “谦抑”是律法的原则性之一,《楚律》也讲“谦抑”,不过刑部改革却极力要将民间的审判权拿回来,不允许任何人染指。

    故而楚国的情况不同,楚国不是要好人互相推荐,而是要将坏人统统找出来……

    能在外面溜达的,除了逃犯就是“好人”,如果有“坏人”躲过了朝廷的耳目,那说明刑部的工作有问题!

    至于逃犯……有户籍制度跟着,想要隐藏逃犯身份,在楚国可没那么容易。

    之所以问这个的是柳毅,也是因为辽东之前被“名士”们忽悠瘸了。

    ()    乱世初起,去辽东避祸的一批人中,最闪亮是哪些?道德君子、人间楷模!

    像是之前在辽东的管宁、邴原,白图也认可他们的人品,以及他们的德治。

    然而正是因为避祸去辽东的名士贤才,大多都是这类不适合乱世的“德治君子”,而且一开始辽东的确因为民风淳朴,所以令德治也发挥了不小的效果。

    这令公孙氏十分相信德治——当然,他们自己并不讲究德治,对外更信奉马与枪,但他们期望对民间德治教化……

    整个华夏,现在最相信德治的,反而是之前大家看来是“不毛之地”的辽东!

    当然,这些话白图和他们讲了也没用。

    楚国的刑部,现在也做不到彻底回收基层执法权,只是已经摆明车马的要“抢”而已,更别说是其他诸侯——心有余,也使不上力。

    趁此机会,白图还特地提道:“毕竟是第一次,这些试卷题目也难以尽善尽美。明年还有‘学考’,到时不仅欢迎各方友人参观,也欢迎……各方子弟来楚国报考。”

    刘晔、简雍之前就已经大概知道,“学考”是怎么一回事儿,柳毅等人还稍显茫然,张春华这时也主动给众人解释,白图自然不会费唇舌讲解“常识”。

    总得来说,科考是“入仕”,学考则只是“入学”,级别看起来差了不少,不过已经知道“大学”的众人,又怎么会不明白其中意义?

    当然,学考因为规模过大,不可能像“科举”一样,全都叫来金陵科考,更不可能整个楚国一套试卷、同时开考……

    而是每个大学分别自行考核、筛选生员,只要付得起路费,合理安排行程,一年参加几次不同大学的学考不成问题。

    大学是礼部直属,作为直接负责人的“学令”以及管理核心的其他学官,都是礼部的官员,学考的过程直接受刑部监察,每年每所大学,必须所有考生同卷、同分数线,泄题以泄露机密要务入刑,最终教学成果也受吏部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