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杨松也明白,天师府是他最大的“底牌”,如果没了、就不值钱了。
并且在张春华暗示,可以在金陵送他一座庭院,并且可以安排杨氏的青年入楚国的大学进修时,杨松也表现得并不热切……
张春华也没有多说什么,毕竟目的已经达到,便回到楚王宫,向白图请示。
“看来杨松并无彻底投靠之心。”白图有些遗憾的说道。
虽然是十足的小人,但至少在敌方阵营的时候,白图看他很可爱。
“目光短浅之辈,自然无法看到大王的雄心,如杨松之辈,大概以为只有雍侯和蜀侯,能够威胁到天师府,所以只会对这两家……尤其是对雍侯和他背后的朝廷待价而沽吧。”张春华也能猜到杨松的心思。
面对楚国的彻底拉拢,支撑杨松的并不是节操,而是权衡利弊!
正常来说,楚国要入主汉中,要么是先克关中、破关西、收服凉州,之后再南下转道汉中,要么是先攻取巴蜀,之后再北上汉中……
至于直接从荆州到汉中?那么大的巫山,当是摆设?
() 正如张春华的分析,杨松心里并不是没有“汉中”这笔“买卖”,但合作目标只会选择辅汉势力,尤其是对雍侯……
蜀侯刘璋和天师府的仇怨太深,如果蜀侯入汉中,估计天师府的人都要倒霉,杨松心里也突突。
杨松出身的杨氏,世代在汉中,他也没有来楚国发展的意思……
人贵自知,杨松知道自己这两下子,在楚国根本什么都不是,之所以楚王看重自己,那是看重他在天师府的身份!
如果投雍侯、投汉室朝廷的话,那就是不同的情况。
到时雍侯入了汉中,他的地位反而能够水涨船高,毕竟汉中的情况也很复杂,对百姓的凝聚力很高,所以任用旧天师府官员,将对汉中的情况还是有很大帮助。
只要不是那个没脑子、还容易上头的刘璋,杨松不担心自己的“利用价值”。
至于其他天师府的同僚……
按照杨松的理解,自己非但不用担心报复,反而他们到时会抱紧自己的大腿,他完全能够左右逢源。
这也的确是合理猜测……
真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是张鲁的亲信,其他人不会记恨杨松——最好的例子就是黄承彦,谁都知道是他策反了蔡夫人、策划了献州,但现在哪怕是南郡士族,不也照样和黄承彦亲近抱团?
不为了其他,因为黄承彦是荆州、更确切的说是南郡、以及小半个南阳的士族,在楚国朝廷中的代表,其他南郡士族就必然与其和好并抱团。
为了往日的仇怨,而放弃争取未来的利益,可不是士族会做的事情。
当然,杨松虽然有士族的意识,但是……本身的贪欲却也十分膨胀,这令他会受到直接利益的影响。
演义中杨松也是过于贪婪,而令曹操不喜,拿下汉中后,对所有人都是安抚,唯独斩了杨松示众。
因为有杨松直接透底,楚国与汉中迅速在“踩到张鲁小心肝”的边缘,达成了协议。
汉中不仅将对汉水堰出一部分的人力、物力,并且还将高价收购了五百副板甲。
所幸汉中要运货物到荆州,还是比较容易的,虽说汉水有些水段走不了大船,但至少是顺江而下,等到季节合适、水流不枯不急的时候,小船慢慢运总能运过来。
至于五百副板甲……
会有汉中的商队自行运输,不必楚国操心——这也是天师道的优势之一。
因为缺乏直接商路,甚至间接商路都很受限,汉中的确是最不容易被楚国“割”到的地区。
对魏国、幽州,白图还可能走海上航道交易,不仅是官方交易,楚国的港口也欢迎商船,只要有路,低成本、高质量的盐、糖,就可以源源不断的令两地的资源,从民间流向楚国!
而中原更不用说,宛城、寿春都是大型半开放进出口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