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一众营帐、连长、班长,也都四处散播着楚王仁慈、楚国不杀俘虏,迅速平息着最后的小抵抗。
毕竟是瞿塘关的守军——哪怕益州府在民间,再怎么黑白图、黑楚国,瞿塘关作为之益州与楚国的分界之地,将领们又怎么会没有自己的判断?
面对楚军的时候,他们是很敢降的……
至于为蜀侯尽忠?
纵观整个冷兵器时代,除了极少数精锐,亦或是由特殊情怀凝聚在一起的军队,否则中层以下,都是没有“忠诚”可言的,他们的任务就是跟在统领他们的将军后面。
破了城、大家一起发一笔,将军要死战,就看看有没有机会撤、督战队看得紧不紧,将军要投敌反水……那就跟着投敌反水!
纵使要拒绝投敌,至少也要副将、或是有自己部曲的将军才有资格反抗。
历史上近代之后,各国才开始陆续和普通军人讲情怀,也只有本身形成了凝聚力、形成了家国意识的军队,在内核上才能算是近代军队,如果还停留在抢钱、抢粮、抢女人为凝聚力的层面,拿什么武器都是“落后”的。
楚国在这方面,无疑比技术更早实现了现代化。
而且楚国因为遥遥领先,根本不需要强调家国概念,毕竟在扩张、发展、扩张间循环,才是楚国的任务。
暂时并不需要担心外敌,也没想要以奴役、掠夺的姿态,来完成扩张,所以楚国不会特地强调“楚地”的概念。
楚军的内核,除了荣耀感之外,一直是白学……啊不!是楚学——只有这个,白图一定要强调,不要用自己的姓!
立足于“仁者爱人”、不断完善的楚学,强调了楚军作为全天下被压迫者的解救者的身份,也以此为核心军魂。
相比之下,蜀军的不堪一击,不仅表现在战斗力上。
甚至不仅是普通蜀军,哪怕是吴景自己,也没有多可靠,如果不是上来就被一炮轰死,估计现在已经带头降了……
() 因为道路狭窄,赵云率领的宛城一师,本来是殿后,在黄忠抵达瞿塘的半天后,也来到了瞿塘关前,而此时黄忠都已经完成了收编。
刘璋在益州施政以宽,虽然吏治不整,但所幸对民间的压迫程度也不高,比好比不过太平盛世,不过在乱世年景比烂的话,却也绝不会比穷兵黩武的诸侯更烂。
可惜也就仅此而已,刘璋没有进一步的以此来宣扬恩义——准确的说,刘璋也没有能力,让地方豪强为他在民间宣扬恩义。
就别说是培养益州百姓的荣誉感、集体感,而且刘璋对核心层以下文武官员,都并无任何了解、交流,中低层官员,在乎直属上司、更甚于在乎什么蜀侯。
可以说是白费了刘焉给他留下的基业……
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益州在被刘备所据后,为刘璋殉死的文武大员着实有几位,不过百姓接受的却很平淡,直到发现蜀国的赋税和兵役,比曾经益州府时期高了那么多,生活切实受到影响,才开始思念起刘璋。
而且刘璋也着实没什么识人之明,对为其效死的文武,生前多半不用其策、不听其言,否则刘备也不会被主动请进益州。
反而一批深受刘璋信任的益州重臣,表现得令人咋舌!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益州府的top3、而且还和刘璋有亲戚的吴懿——即便在“兵败被俘后投降”这种事很常见的汉末三国时期,演义中吴懿的表现,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演义中吴懿被俘后,刘备问他是否投降,而当时吴懿十分硬气的回答了八个字……
我既被捉,如何不降?——我都已经被捉了,你问我降不降,是不是瞧不起我?我为什么不降!
堪称是三国最硬气的男人……
刘备大概也被这硬气喝住,顿时大喜过望。
现在想想,诸葛亮在骂王朗“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徒”的时候,还是有些亏心的,毕竟当时他也见了吴懿……
此时赵云刚刚进入瞿塘关,便听说黄忠说,魏延已经率领三个团,去了不远的白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