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侯开始与魏国合作,齐侯力主建立的大汉北海舰队、魏国的渤海舰队,以及……无人认领的民间海寇,在渤海、东海达成了某种共识。
加之“楚东莱郡”,甚至同时还要面对越发紧张的陆上冲突的压力,东莱的海军从去年开始,就已经无力完全锁住渤海、东海的出入口——这也是为什么去年连州胡、夷州都出现了海寇!
北海舰队今年得了新战舰之后,更是开始在东莱附近海域横晃,颇有要与陆上军队联动的意思。
不用楚国的其他智囊分析,白图也能看得出,现在东莱面对的,已经不仅仅是关羽,而是整个齐侯府,甚至背后是整个辅汉势力的联动。
在雍凉,已经收复、至少是震慑了西域,重建都护府的雍侯和翟侯,也开始将力量收拢回陇右,渐渐有攥紧拳头的意思——而陇右的拳下,正是“面对关西我唯唯诺诺,面对刘璋我重拳出击”的汉中张鲁!
自从巴东之战后,谁都知道,汉中是楚国罩着的……
至少是楚国不想失去的“罩门”。
然而现在楚国只靠“威严”,已经有些罩不住他。
淮南的前沿、以往的对外大都市寿春,因为齐侯态度的“诡秘”,而开始日渐萧条,甚至气氛日益凝重。
并且相比于只是气氛凝重的寿春,楚国在荆州的前沿重镇宛城,在楚历六年的年初,就已经切实的紧张起来……
“交州入楚”在令楚国声威大震的同时,仿佛也触动了什么不得了的开关,“宁宁”出生的这一年,楚国却并不安宁。
当然,如今楚国也好、魏国也好,其他辅汉诸侯也好,早就过了“动辄开战”的时期,大家都是有大势力包袱的诸侯……“开关”只是刚刚按下,渐渐开始预热而已。
() “乡亲们放心吧!我大楚一定为大家讨回一个公道,本将军这便去追那海寇!”凌统安慰着面前的这处百济人部族,同时组织舰队,要往西去追那支不久前掠夺了这里,甚至掠走了许多人口的海寇。
百济国是扶余人南下,在炒海鲜半岛中部、幽州带方郡以南,建立起来的部落国家。
名为国家,不过和商周时候的华夏诸国差不多,城外“野人”依旧还是部落制度。
而且百济是扶余人建立,作为统治者的贵族阶层,几乎都是扶余人,而底层的民众,却是炒海鲜半岛南方土生土长的韩人……
因此在被强大的海寇劫掠的时候,百济并不用心的反应,也就在预料之中。
本来就是几乎奴役式的统治,现在虽然有强盗来抢他们的“奴隶”,但是……既然强盗太强,又何必为了奴役的对象,而牺牲自己的力量去硬碰?
百济领受了海寇的厉害之后,便对底层韩人的遭遇麻木起来,甚至本身贵族阶层,不少都和海寇有暗中的交易。
而百济贵族都不管,平时在百济头上作威作福的燕侯,就更不会管——公孙氏的底线是,海寇不能到他统治的带方郡胡来。
不过对于这些底层韩人来说,靠海吃海,本就是他们的生路,哪怕明知道有海寇,也不是说搬走就能搬走的,更别说是去带方郡避难。
相比之下,反而楚国的海军,不时会做些巡逻,遇到劫掠的海寇,或是押有奴隶的船只,都会尽量解救。
尤其是有潜伏在民间的各路野生剧团带节奏,为大楚宣扬功绩,一分也能吹成十分!
并且因为楚国与百济、三韩来说,其实并没有直接利害关系,所以对于楚国正道之光的行为,炒海鲜半岛这些底层没什么文化的野民,也都十分感动。
甚至一部分有识之士,也开始渐渐接受“启蒙部”所宣导的——只有楚学能救炒海鲜半岛的说辞。
当然,“吹”也要有能“吹”的事情才可以,楚国海军的确在渤海,做了不少事情,沉在渤海的海寇无数,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楚国海军的功劳,极大的浇灭了海寇的热门程度、增加海寇的成本!
让他们知道,无本买卖、不是真的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