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总的古代帝王之路_作者:凔溟(903)

2020-08-05 凔溟

    “哦?本王还需要收买他们?”李煦瞪大眼睛,不可思议地问:“本王是嫌钱太多烫手吗?向来只听说过下臣给上峰送礼,从来没听过堂堂王爷还要贿赂这些小账房的。”

    不少文官偷笑出声,顺王这话没毛病,而且他们一直关注着顺王府的动态呢,那些上门的人有些带了重礼,有些空手而至,但离开时几乎都是空着手走的,不过每个人出来神色各异就是了,让人猜不透顺王与他们谈了什么。

    “你们无需猜疑,本王与他们是说了些经商之道,不过并非用银子贿赂他们,只是给了几条建议,让他们有自己的财路,如此便可减轻国库负担,如此也叫贿赂吗?”

    如今可没人会怀疑李煦的生财之道,他说能赚钱的专案肯定是能赚钱的,不知多少世族想巴结顺王府的管事参与他们的生意,哪怕占点股份也好。

    顺王如此轻而易举就把赚钱的方法送出去了,说是贿赂也算是,可他占什么便宜了?军费减少了丰盈的是国库,那些钱又进不了顺王的私库,而且壮大了边军,于朝廷是非常有益的。

    说白了,顺王这是在做大好事啊,大公无私的表率,能如此为国为民为军着想的,普天之下除了皇上就是顺王了。

    可以说,顺王虽然没有皇帝的权利却开始承担起为君者的义务了,如此看来,应该夸赞顺王才是。

    不过大臣们没敢夸出口,龙椅上那位虽然年纪大了,但耳不聋耳不瞎,顺王做得多未必能得圣心,有时候,事情办太好也是不行的。

    从李煦提出裁减军费开始,他就把自己置身于水深火热中,稍有不慎就是粉身碎骨,如今边军将领们一个个都低头了,大家想象中揭竿而起的画面并没有出现,这已经能证明顺王的厉害了。

    李煦知道皇帝的症结在哪,他站出来说:“父皇,儿臣请您下派官员到各路边军做监军,专门负责军队的银钱收支,就当做是朝廷下派的财政专员,只管财务一事,不参与战事。”

    李煦这话就是要让皇帝出面控制手下这些将领了,原本能当上边疆大帅的都是皇帝的心腹,但信任这种事情是没有绝对的,皇帝也会担心这些手握重兵的将领功高震主,然后起了异心。

    如果能将他们的钱财收支牢牢的控制住,那无疑是双倍保险。

    皇帝之前那点不痛快烟消云散了,“可以,就如顺王所言,朕会与内阁商议人选,三日后公示名单。”

    大皇子今日也来上朝了,提到西北军的时候他都没站出来,此时硬着头皮站出来说:“父皇,儿臣有话说。”

    皇帝瞪了他一眼,他刚才可是给他留足了面子才没当场发难的,否则那些不明去向的银子足够大儿子喝一壶的。

    “你要说什么?”皇帝不痛快地问。

    “儿臣……儿臣自问这些年兢兢业业,镇守西北不敢携带一丝一毫,也与匈奴等外族年年开战,便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儿臣是多花了些钱,但这些钱也没进儿臣的口袋,都用在了西北百姓上,儿臣也许有错,但希望父皇给儿臣改过自新的机会。”

    大皇子求生欲很强,知道皇帝一定会秋后算账,但他很委屈,他以前要的那些钱都是经过皇帝许可的,他没贪没拿,就算花的多了点,那也算不了什么吧?如果他不站出来,也许下一个议题就是废除他的亲王称号,收回兵权了。

    皇帝恨铁不成钢地看着他,这件事有错的当然不只是一个人,朝廷上下凡是同意军费开支的人都有错,皇帝当然也有错,玉玺是他盖的,圣旨是他下的,钱是他默许一笔一笔支出去的,如今李煦借着查账的名义把多开支的钱要回来了,这大儿子怎么就这么不上道?

    难道要自己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承认是自己错了吗?这件事难道不该就此结束,然后拨乱反正,以后该怎样就怎样吗?

    至于这个儿子,皇帝也没想对他怎样,毕竟这是唯一一个能与李煦抗衡一二的皇子了,只要他一天不死,大皇子就有必要留下来。

    “你的事等散朝后再议,朕不想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训斥你,你年纪不小了,该向你二弟学习,稳重些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