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观察中,良发现公达才能更擅于战场之上出谋划策,留在少府监恐怕有些屈才。”
言语中张良一直都将注意力放在荀攸身上,此为人低调,有时很难让人注意到他的存在。
荀攸摸不清张良那些心思,现今局势不明,一切都还是个未知数,在同张良直面对上时,荀攸也在透过那些细微情绪,推测张良想法。
语气到是更加带上几分疏离的冷淡,“房少府可是说笑了,为陛下办事哪有屈才一说。”
荀攸有何顾虑,张良都有思考过,荀家不是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按时间算一算荀彧若事发,曹操那边可就连帮忙说话的人都没有。
张良不得不再次开口把一些事情说明白,“陛下那处有良和荀令君帮衬,公达大可去曹司空手底下一展才干。”
果然张良一提起荀彧,荀攸脸色都变了,两人是叔侄关系,个人秉性如何,应该都一清二楚。
“陛下,小叔,汉室,房少府的话攸明白了,只是少府你呢?少府之才又为何甘居人下。”
荀彧最后还会有荀家,张良赤裸裸的垫脚石啊!
张良依旧对于自己事情,不太关心,“听从调遣,一个执掌御用之物的少府,亲疏远近公达多提醒下荀令君吧!尚书令是百官之首。”
荀攸望着张良离开方向,久久未曾回神,亲疏远近张良当真是宁愿帮别人,也不希望同人扯上一点关系。
只有张良自己明白他所要走的路,从一开始就与所有人都不一样。
帮助刘协是承诺,但为了黎明百姓曹操确实比刘协更合适那个位置,这是他不愿违背的准则。
道家信奉无为而治,朝代更替是顺应自然,百姓得不到安居乐业,自然会有反抗,张良遇见起义已经出现两次。
吴广起义,秦朝暴政,张良为何会选择刘邦,就好比今日他会更看重曹操。
如今汉室如同昔日的韩国,它或许并不一定强大,他的根在韩国所以希望自己的家更好,那是一个人的私心,历史没有选择它,是还有千千万万个百姓。
忠贞爱国勤政爱民,这是在他很小的时候,祖父就在他耳边念叨的话,他家三代为相,祖父对他教育自然是更为严厉,荀家有家风是忠于汉室,张良则忠于韩国。
然而在天下眼中,百姓有七国的百姓,韩国只是最弱小七国之一,韩国是私心,但没有七国百姓又何来天下何来韩国。
曹操是现在最为合适的人选,他会为了百姓选择出手,却不会为君主而留下,所以才会有一条承诺来捆绑张良。
祭天之礼前的安排正在缓缓进行中,少府监除了一开始的忙碌后,一切就交给司仪那边。
荀攸也在短短几天内从少府监被调离开,到是每天拜会刘协时,不巧碰到荀彧也在。
“臣拜见陛下,祭天之事少府监份内之责,皆已安排妥当。”
刘协心中有不少事情是瞒着张良擅自自作主张,近来在张良面前气势都有些不足,“朕听说,少府调离一人去了曹司空门下?”
似乎两人刚才就有在讨论这件事情,如今张良来了,刘协便把视线转移到他身上。
荀彧似乎还想要解释什么,却被张良直接出言打断,“荀公达擅长军政,留在少府监有些大材小用,臣便做主让其前往司空府门下。”
刘协本来面上表情在他还未来之前就有些阴晴不定,最后见到是张良自己站出来,出言再确认一下,问道:“是房少府的意思?”
“陛下......”
张良再次打断道:“是,外敌未除,军政之上更需要有实力的人才,对内需陛下勤政,对外更需陛下宽心不疑用人。”
荀彧隐约听到刘协闷声嘀咕着什么,“朕,没有...”没有耍小孩子脾气。
最近刘协脾气阴晴不定,荀攸这种小事为何也斤斤计较,这不像是到处刷好感的刘协,问罪荀彧真没必要。
“陛下。”
在张良眼中,刘协此时不听劝诫还走神,荀彧有心帮忙,也终究是会对烂泥扶不上墙的人彻底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