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将校互相对视一眼,都唯唯诺诺地出了门。
目送他们出门之后,狄青冷笑一声,对自己的亲卫道:“我看他们不能这么容易就消停了。带几队机灵点的弟兄,去他们那边的营地盯着,绝不能叫他们生出事来。”
自古治军最怕士兵哗变。
要知道有些时候连给士兵少吃几口饭都能激起一场哗变来,而今你要砸人家的饭碗,人家怎么闹都不算反应过激。
禁军大营就在京郊,天子脚下,帝国腹心。
这里要是起了哗变,不死几个三品以上的大员都不能算作了局。他这个枢密使更是首当其冲。
亲卫领命而去,带着几队甲兵齐整的新军跟着去了禁军旧营。
在新军的雪亮刀锋的震慑之下,旧营禁军们终究没有闹出什么事来。
毕竟当初他们没有被选上新军的原因就是体魄不够强健,如今面对着手拿刀枪的昔日战友,更加难以硬气起来,就算是不满皇帝裁军、自己往后没有铁饭碗可以捧,但也只能任命了。
而且,不是还有那什么蒋老板的工厂可以去嘛!
蒋老板的工厂离着大营颇近,他们之前也总打那附近走过,也知道那里招工的要求——会喘气的都有活儿能干,蒋老板的活儿干不完。
他们虽不是精兵,到底是个四肢健全的男人,虽然这么些年的米虫生活过下来已经基本丧失了自理能力,但被逼急了还是能干活儿的。
更何况蒋老板的工厂发的工钱真正不少,可能比禁军的薪俸都不差什么。
禁军的薪俸还会被长官克扣,工厂里的工钱可是实打实地发到自己手里的。
这么一想,失去禁军铁饭碗的心情也就没那么难过了。
新军可是在战场上历练过的劲旅,手里的刀枪的当真杀过人的,站在那里就是冲天的杀气,震慑一群很可能连鸡都没杀过的所谓“禁军”还是轻而易举的。
见第一晚上没有闹出什么事情来,狄青就放下了心。
谅这群禁军们也做不出什么谋定而后动的事情,他先前担心的也只是他们骤然听说要裁军,自己失去了生计来源,一怒之下,热血上涌,凭着一股不平之气,纠结成队来冲击营帐,或者更可怕的,冲击汴梁都城。
既然他们第一晚上已经忍下来了,想必这个气已经是消散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没有了这一口不平气,想要在他的眼皮子底下闹事,那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放下了这颗心,狄青也就可以打点行装,准备去北边检阅驻军了。
而且,此次出行,他还得带着一个包拯。
皇帝要他带着包拯出行,保证他的安全,却又不告诉他包拯出京的目的是什么。
狄青漫不经心地想。
是什么呢? 御史府里,包拯看着忙忙碌碌地清点行李的夫人李氏,劝道:“夫人,歇一会儿吧,这些活计交给包兴他们去做就行了。”
李氏数了数箱子里十几套的冬衣——现在虽还未入冬,但此时出京的话,很难在年节之前回京城来。
她虽不知道包拯此行究竟是去做什么的,但无外乎是奉皇命出京办差,即使赶上年关,也半点马虎不得。
“不行,”她摇头道:“包兴太毛糙了。我不放心他,还是我自己来收拾的好。这些是你们几个今年入冬的厚衣服,这个箱子重,就压在行李车的最底下,路上不要轻易开,等下雪之后再拿出来换上。秋天轻便些的衣服我放在了那个藤箱里……”
包拯道:“知道了。”
李氏又嘱咐他:“盘缠都在那个碎花包袱里,你叫包兴务必随身带好,不得轻易示人。横竖就是这些家当,路上若是丢了,不好周转。”
又道:“还有些零碎的小东西……”
包拯忽然道:“夫人,你带着父母兄嫂回老家吧。”
李氏疑惑:“什么?”
包拯道:“今天晚上,你也收拾收拾行李,明天一早,就带着父母兄嫂回老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