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我只会用弘晋,他的爵位不会高过弘昪,但如果日后他立下大功,谁知道呢。”
就在这个夏日,胤禔将未来很多年的大致策略都定了下来,哪怕出现了噶礼案,也没有影响皇帝的判断和对未来的规划。而在夏日过去之后,胤禔就开始为会试定题目了。
他连着拟了十几个题目,等到会试当天,自己独自在清溪书屋抽签决定,然后亲手将试题封好,交给了御前大臣班第,御前侍卫富森等人,让他们前往会试考场,将试题交给阿拉木和揆叙。
现在元起年间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已经进入了尾声,但重头戏还没有来……殿试,才是科举的终点。而殿试的题目,也往往被视为皇帝对朝局的暗示,和他的政治宣言。
现在摆在胤禔面前的问题就是,他有那么多问题亟待解决,但哪些才是可以在元起年初次科举、海内瞩目的情况下,摆在人前讨论的首要问题。
作者有话要说:
汪士铎堪称晚清版的“灭霸”,他的观点就是朝廷必须控制人口,不惜任何代价,通过任何手段,将人口数量维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中立而不倚, 强哉矫义。”
“夫课吏者,督抚之责也,务为姑息,必长废弛玩愒之风;稍涉苛求, 又非为国家爱惜人才之道。何以励其操守, 作其志气, 策其不逮, 宥其过愆, 使群吏承风率教, 鼓舞奋勉, 以奏循良之绩欤?”
“乃海内之士, 或驰骛于声华, 或缘饰于巧伪,而乔野朴鲁之质,又拘迂固陋而无适于用, 将欲使之洗涤积习,相与进德而修业, 其何以渐摩陶淑,因材造就, 以储誉髦之选欤?”
过去的殿试一般是一道题目, 侧重于皇帝这个时期的想法, 但胤禔决定将殿试修改一下,变成了题目三选一。当场让贡士们三选一, 看这些人会去写哪个方面, 对他们以为自己擅长或是想写的方面了解多少。
第一道测试立足于“修养”, 题目出自中庸,简单来说, 是说君子应当有自己的立场和原则—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这才是真正的强大。
但如果要在这个题目上回答的出彩,还必须联系中庸这一段的上下文,“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由君子的修养,不去随波逐流,不偏不倚,引申到在国家清明之时,君子不能改变志向,松懈自我道德要求。而在国家晦暗的时刻,则要更加坚定操守,宁死不变。
将读书人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这才是回答这一题的关键。胤禔选这一题,也是希望表达对士子们的期望,而后面两个题,最后一题谈的士子中的“浮躁习气”,中间的题却是问的“课吏宽严”。
胤禔当然希望殿试的时候,贡士们多回答一下关于“对于官吏的宽严管理问题”,但考虑到贡士们没什么经验,恐怕他们还是选择答第一、第三道题目的多。
“殿试的时候,倘若有选取第二题的,他们的试卷朕要先看。”
胤禔对弘晗道:“对于朝廷来说,贡士们的修养,固然关系到他们的为官操守,但人会变。然而能选答第二题,还能言之有物的,则明白吏治才关系朝廷的根本,这不是品性问题,而是眼界问题。”
“是,儿子明白。”
皇帝的子女们经常会被叫到御前去旁听一些会议,或者皇帝有事情对他们面授机宜,但这种场合,最受关注的必然是弘晗。
要是皇长子出现在皇上身边,亲贵大臣们的目光忍不住就会看向他,似乎所有问题都期待听到大阿哥的回应。而每当弘晗应对的不错,如张玉书那样的老臣,满脸都是欣慰之情。
甚至,还会有人当着弘晗的面夸他“将来必定效法父祖,克绍箕裘”云云,按说这应该让人高兴,但弘晗却高兴不起来。他是眼见着当年自己阿玛和二叔之间的波云诡谲,尽管知道的不那么详细,但随着年纪增长,很多事情简直成了不言自明的道理。
十七岁的大阿哥再度回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发现他阿玛做的最多的事情,并不是让一帮人摇旗呐喊“直王最堪配储位!”而是低调的在宫中府中尽孝办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