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读这个故事,只是当成古人故事罢了,弘昸甚至有些不懂,长安君是赵王母弟,谈何无法立足,是否过于夸张了。而今设身处地,弘昸才明白,如果要成为“大人”,是否立功就很重要了。
否则为何纯王叔在汗阿玛面前能说上话,四叔能说上话,有些叔叔却只能靠边站,就像京里没这么个人似的。过去自己想的读书骑射要上进,真是太简单了,这世上不是那么简单的呀。
济南千佛寺始建于唐代,本叫兴国寺,因为后山千佛崖上有杨隋开凿的佛像,之后历经唐宋元明,佛像渐多,就叫千佛寺了。
作为齐鲁名胜,皇帝一家子来礼佛,挑选这里也算合宜。山东巡抚,河道总督、漕运总督,济南知府等大小官员早就预备好了迎驾,所幸皇上巡幸是有成例的,对于地方来说,只要皇上没有格外嘱咐,按照成例总不会出错。
极少有地方大员会在这种场合标新立异,因为不合身份,且会带来极高的风险。上到巡抚,下到知府,想的都是安生把迎驾大事办好,也就行了。
唯一可虑的是身边这个河督,他们悄悄看着跪在一边的河道总督陈鹏年,这个人不会要在迎驾的时候,将漕运和地方那点事上奏天子吧? 山东地方官来的这么整齐, 除了迎驾,最重要的目的是:怎么皇上跟前把新任河督陈鹏年给弄走。
还有就是,怎么把漕督施世纶给拉到自己的阵营里,山东巡抚蒋廷锡如此想道, 以施世纶的官声名望, 如果他和自己站在一起, 显然在皇上跟前更能添几分胜算。
施世纶上任没一年, 却几次被皇上召入京中, 显然是很得当今青眼的。
只是眼下太后礼佛这件事最要紧, 伺候好这桩差事, 才好谈别的。要不然, 当今还不得一巴掌把自己抽出巡抚衙门……
千佛寺作为数百年屹立不倒的名寺, 在对待达官显贵包括皇室的问题上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主持带着一溜寺内高级僧侣从寺外一直将皇太后迎入寺内。
为了表示孝道,皇帝带着皇子们骑马侍奉皇太后驾前, 等到太后登上轿子,皇帝又带着皇子皇侄们为太后扶轿。而皇后带着公主、福晋和命妇们一早等在了寺内, 迎候太后的到来。
整个礼佛的仪式肃穆庄重,高僧大德自是庄严, 皇室中的男男女女也是谦冲有礼, 经过在场所有人的口口相传—这个过程中免不了夸大其词, 这一次礼佛就变成了皇室好文重礼的宣传。
等到参观过千佛崖底下的部分石刻,太后将带来的武英殿制佛家典籍捐给千佛寺并赐予迎驾地方官员并地方上有名望的士绅们, 皇后和公主们将武英殿制书籍分赐朝臣乡绅并散于世子, 又听了一车的奉承, 这个活动就宣布结束。
“臣惶恐,太后娘娘、皇后娘娘并诸公主等如此重礼崇文, 皇上、皇后并诸皇子、公主又如此推崇孝道,臣忝为巡抚,想到平日该做的教化之事还是不够,辜负了皇上赋予的重任。”
蒋廷锡恭谨的进行自我批评,胤禔坐在上首根本没往心里去,他喝着茶正在歇气。元起皇帝这辈子最讨厌的就是大型典礼,可是又不能不做……
唉,做皇帝也有皇帝的难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样的大事万万不可轻忽。
“蒋卿何必妄自菲薄,朕看过吏部档案,你的京察考绩一向是不错的。鲁地官绅民等也一向觉得蒋巡抚劝课农桑、重视教化,面面俱到,已经颇为难得了。再说本次朕奉皇太后礼佛于此,并无前例,你办的也很是得体。”
“皇上嘉许,臣受之有愧。臣食君之禄,理当为君分忧,今日臣在皇上驾前要弹劾奸臣!”
胤禔微微皱眉,列于两边的宗室大臣的呼吸一时之间也停滞了似的,屋子里的气氛一下就变了。封疆大吏当廷弹劾,这种情况是非常少见的。
这么多年来,最出名的莫过于郭琇和明珠,左都御史郭琇弹劾明珠,那可是赤裸裸撕破脸了……如今蒋廷锡想和谁翻脸,非得闹的这么大?
在场这么多人里,有人是觉得蒋廷锡疯了,还有人觉得他是没事找事嫌自己日子过得太好,还有人想看皇上怎么处置,纯粹看个笑话。只有寥寥数人是心有担忧,只是有人担忧国事,有人担忧皇上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