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遵旨。”
张青榆听到皇帝的旨意,背脊都汗湿了!皇帝会不会早就知道这弹劾一事——如果真是这样,那他那刚刚那话——岂不是,岂不是把自己又一次往火坑里推——没等他缓过神来,皇帝又一道圣旨将他彻底砸懵了过去。
“传旨,擢升右相张青榆为尚书令,统领六部,一起参与彻查此案,将他二人收押,即刻彻查!”
“臣遵旨。”
“臣……臣遵旨……”张青榆哆嗦着,脸色一片惨白。
果然是..果然是..果然是要办他了吗?!
“退朝!”皇帝深深的看了一眼冷汗淋漓的张青榆,折身离开了大殿。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等皇帝一走,张青榆几乎栽倒在大殿中。
一步错,步步错呀!
可是他到底是哪里惹恼了这位喜怒无显的天子!?
“恭喜右相了!”一个早朝就没开口说过两句的王辅臣,等送走皇帝,转身就朝晋升尚书令的右相道喜来了。
张青榆青着一张脸,僵硬的虚应了一声。
王辅臣笑笑,“看来德妃娘娘很受皇宠啊,这尚书令一职,自先皇撤去之后,陛下登基十二载,右相还是第一人呢。”
张青榆几乎咬断牙根。
尚书令吗?!是为人臣之极了,可是……
王辅臣笑眯眯的道喜之后,就一整官袍率先离开了,听着殿中那热热闹闹的道贺声,王辅臣笑得深意满满。
尚书令啊,为人臣之极,却无实权。
第9章 清贵无双
“什么时辰了?”聚精会神的批着折子的皇帝一心两用朗声问道。
“回陛下,申时正了。”
皇帝闻言,手一顿,眉微蹙,并无言语,复又专注于案。
全安给龙案上换了一杯新茶,看案几上的奏折,悄声出了大殿,吩咐身边的小太监道,“去通知巡防营,如有西北来人,即刻来报。”
一整个下午,陛下都有些心绪不宁的,还不时询问他时辰,全安心思灵巧,一结合早朝前皇帝陛下所言之事,心里有了底。
“是,小的这就去。”有跑腿的差事,小太监也是乐不思蜀。
“快去快去,一有任何消息,即刻来报。”
“是。”
结果这一等,等到酉时三刻,城门巡防营却一直无消息传来。
皇帝在御书房传召几位大臣廷议,全安眼看着过了闭城门的酉时正依旧没有消息传来,知道主子的期盼落空了,有些无奈的绷紧了皮肉,得了,小心伺候吧。
大胤立朝之前,天下连年征战,众诸侯穷兵黩武,民贫积弱,国力艰难,大胤开国以后,太祖皇帝颁布的第一道政令就是与民休息,废除苛政,轻徭薄赋,重农抑商。
太祖之后,继任帝王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与民休息的政令,经过几代帝王的努力,积弱已久的民生国力开始得到恢复。
到文帝景帝在位期间,出现了百年一遇的治世。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可惜至先皇时,因先皇年幼登基,皇太后林氏手段铁腕,野心勃勃,让林氏一族坐大,庞大的外戚和外朝权臣之间的结党营私,将朝廷搅得一派乌烟瘴气。
大胤百年基业元气大伤,所幸根基未毁,新皇强势铁腕的作风力挽狂澜,杀伐果决,保下了祖宗基业。
但是终归是伤了元气,即便如今天下太平,新皇也尚未下旨恢复京城的城门不闭。
大雪飘飘扬扬的下了一整天,午后小息之后,不到未时三刻有洋洋洒洒的飘了起来,雪大风急,还差一盏茶的时辰,换岗玄武门的巡防营就早早的换岗来了。
“林兄,今儿风大雪猛的,我已经稟报了李大人,提前一盏茶的时辰换岗,赶紧带兄弟们回去喝口热茶暖暖身子!”
领队的小将穿着厚厚的铠甲和披风,赶紧来跟城门处站岗的将士换岗。
“没事,两个时辰都站过来了,不差这一时半会儿。”打打冰凉铠甲上的积雪,林姓小将也不火急火燎的换岗走人。
“得了,赶紧走吧,嫂子备下的姜汤要凉了。”小将一边清点将士换岗交班,一边笑道。
“也不差这一盏茶的功夫,马上就要闭城门了,我还是等着闭了城门再走吧。”守卫京城第一门的责任重大,容不得有半点差池,别说是一盏茶的功夫不到,就是一眨眼的功夫差着,他都不敢擅离职守。
前来换岗的小将点点头,“那行,林兄,我清点将士布岗,你稍作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