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吏在巴郡观《雷虚》时,便与同门打赌,我料定……”
耿寿昌再度抬起头,斗鸡眼盯着任弘:“君侯定持浑天之说,而否盖天说!”
任弘知道,这盖天说和浑天说都是汉人的宇宙观,盖天说比较早,从商周到春秋战国一直盛行,简单来说就是……天圆地方。
盖天说以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穹隆状的天覆盖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地的周边有八根柱子支撑着天,这一点圣人孔子背过书的:“天道日圆,地道日方。”
浑天说就很新颖了,是落下闳首倡,说简单点就是……认为大地就像一个鸡蛋黄,是圆的!而天则是鸡蛋清,将蛋黄紧紧包裹,还有很多水,这便是将大地包围的大海。
自浑天说诞生后,没少被盖天说非难,儒生多持盖天说,因为要证明天高高在上,天人感应才能讲得通,浑天歪理邪说,蛋黄和蛋清哪有什么尊卑之别?
两者之间的争斗,虽不像后世地心论和日心说那般不死不休,但也是两种哲学和世界观的较量——究竟是相信肉眼经验、圣人之言,还是相信专业的天象仪器观测。
不过话说回来,这耿寿昌脑子确实很轴,哪有第一次见上司就追问学术倾向的啊,若任弘说不是,那岂不是尴尬无比?
但任弘却是一笑:“我究竟从哪一种学说,一句话你便知晓。”
“屈原《天问》曾言,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浑圆为圜。”
任弘指着脚下大地道:“地,我喜称其为‘地球’。”
“地球,当然是圜的!”
……
PS:盖天说和浑天说的大辩论,就发生在西汉末年,扬雄拥护浑天说,提出“难盖天八事”来责难盖天说。而年代较早的耿寿昌是浑天仪的改进者之一。 “君侯所言极是,地为圆,不为方!”
浑天之说认为地似鸡蛋黄,自然是圆的,任大司马也说地是圆的,在耿寿昌想来,自然是支持浑天说而否定盖天说喽。
耿寿昌心满意足地告辞,其心情可以归结为:“和第一次见面的领导志趣相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而任弘这边,暗道往后就日月运转,地圜九重等事,可以和耿寿昌好好聊聊了。隔壁的希腊人已经出了位“地理学之父”,早就在琢磨地球是圆的这些事,古典时代东西方交相辉映,数百年的百家争鸣后,终于在天文地理上结出了硕果。
任弘调任大司农的第三个人也于十月底时抵达他久违的长安,却是先前因反对皇帝给汉武帝利息庙号,而惨遭流放,在楼兰做了五年“道长”的黄霸黄次公。
作为老部下,任弘对黄霸也算知根知底,见识过此人治理地方的精细手段,楼兰从边塞小邑变成繁荣县道,少不了他的功劳,即便按照政绩也该升官了。
一如惯例,任弘甩出了一个银印黑绶,但这对黄霸来说这不算什么,当年他已经做到了千石的“丞相长史”,亦是实权之职。如今就好比删号重练,慢慢再往上爬。对于一个两次充钱买官的人来说,黄霸的仕途确是好事多磨。
任弘道:“调次公来大司农,却是欲以均输令之事委之于君。”
均输是桑弘羊财政改革里又一重大革新,和平准政策在同一年执行,所谓平准就是由官府来吞吐物资、平抑物价,“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
至于均输,则是统筹全国物产贡品,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即买之,比方甲地有盐而无铁,乙地有铁而无盐,便将乙地的铁运往甲地,而将甲地的盐运往乙地。其它各项货物之给运,也是如此。
至于货物来源,多是地方盐铁和织室等“国有企业”。
平准和均输合起来,就是一个熟悉的词:国家宏观调控。
汉武帝时,将少府管辖的“山海”,也就是各郡国湖泊山林之泽也交给大司农来管,这使得大司农在地方上有大量附属机构,除了盐铁外,还能收获大量有地方特色的物产。
而之所以挑黄霸,除了知其能力外,还因为黄霸当年第二次捐官时,就捐了个钱粮佐吏,又迁东均输长,又在楼兰主持西域棉花入玉门之事,对均输驾轻就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