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阙_作者:七月新番(1355)

2020-08-29 七月新番

    “小君侯,这竖子名叫陈汤!”

    ……

    陈汤立志效仿偶像骠骑将军,在这大雪纷纷的日子单骑西去投军之际,城外的车骑将军别府中,赵充国正坐于席前。

    他让老仆烫好了酒,倒在河南郡巩县烧的白瓷中——这是卢九舌开设的产业。

    那黄酒飘着热气,喝下去定能让身子一暖。但看看左右,却无任何客人,也没庖厨端来赵充国最爱吃的鱼。

    他今日用来佐酒的,是更好的菜——来自一万二千里外的信。

    赵老将军抿着热酒,一手捧着任弘的亲笔信,细细读了下去,看他描述那远方的征战,讲述异域身毒的风光,倒不是炫耀,而是分享,顺便让老将军放心。

    赵充国时而摇头,时而嗟叹,时而艳羡,看到最后又发出了爽朗的大笑。

    “壮哉,道远!”

    不远处,他的小孙子忽然哇哇大哭,赵充国也顾不上品味了,连忙把信往案几上随手一放,用白瓷盏压着,匆匆抱孙儿去了,他和任弘过的,是截然相反的生活。

    刚好有风吹来,卷起了信纸一角,方露出了任弘的最后一句话。

    “弘此去,虽是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亦是……”

    “长风万里尽汉歌!”

    ……

    PS:第九卷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完。

    只剩最后一卷了,十年后的新时代见。

    另外推荐下床友荣小荣的仙侠新书《大周仙吏》。

    关于小狐狸(女)报恩的故事,短是短了点,但是好看,奥利给!    我叫褚少孙,你所看到这篇《西游记》的作者。

    这篇行记记载了今上六合年间,我在河中、身毒与托勒密国的见闻,以及大司马骠骑将军西安侯任公,同海西大秦国摄政凯撒的战和经过。

    少孙写成此书后,久久不能定下书名,最后还是得到了西安侯点拨,,命名《西游记》。西安侯真不愧大汉两百年来诗赋第一人,可谓生花妙笔,让拙作光彩了许多。

    如果奇怪汉人游记为何是大白话,且文辞粗陋不堪,常出现一些后世才有的词语,那一定是后人拙劣翻译所致,与原作者无关。

    ……

    少孙本是颍川郡人,后随父母寓居沛县,求学于东海郡大儒王公。王公讳式,乃是东昏侯贺做昌邑王时的太傅,因以诗三百劝诫,昌邑王废时得以免罪,后教书于东海郡,参加了天安年间的石渠阁之会。却因鲁诗博士心胸狭窄,加以排挤,王公愤而离开长安,于学术心灰意冷,不再授学。

    我因留于京师,与好友东海郡人匡衡一道,拜入京兆尹张公讳敞门下,学了石渠阁后的显学《春秋左氏传》。

    到了元康元年(前55),老丞相博阳定侯丙公逝世,张公升任御史大夫,以匡衡为御史丞,又举荐我做了侍郎。

    我生性不爱做官处理案牍,只爱读书,尤其喜好《太史公书》,只可惜太史公逝世后,《史记》被删减遗失了十篇。本朝初年,太史公的外孙杨公(杨恽)补缀了几篇,又加了《西域列传》,使西域各国史事全备,然未能补全,便于五星年间随大司马骠骑将军西征不返。

    我做侍郎期间,出入石渠阁,整理史册,又拜访名流、学士,费尽周折,得到前朝《封册书》,历尽艰辛补缀了《龟策列传》、《日者列传》。然于景、武之事,虽然年代已远,然为尊者讳,我胆子小,不敢妄自下笔。

    近来却听说杨公于西方已补全诸篇,又作《史记外国传》以记安息、身毒等国千年来史事。我心痒难耐,很想求得一观,又深感学问不足,文词鄙陋,不如太史公和杨公太多,仍得继续向学。就乘着出使的机会,前往身毒都护府,希望能得到杨公指点。

    ……

    我是在六合二年(公元前50年)秋,跟随去身毒的持节使者卫司马谷吉一道,离开长安西行的。

    这是今上继本始、竟宁、天安、元康后的第五个年号。元康之意取“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希望大汉能达成“小康”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