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位是来自中国的大司马骠骑将军西安侯任弘,亦是假黄钺之仪仗,亲自来迎庞培,汉军士卒肃穆严阵以待。
二人在亚历山大港口碰头,任弘朝庞培拱手作揖,庞培则还以罗马人的礼节。
他们鸡同鸭讲地说了几句后,甚至还在埃及艳后笑容嫣然的介绍下,哈哈大笑着相拥,仿佛一见面就成了至交。
大汉侍郎褚少孙垫着脚尖,目不转睛地看着这一幕,庞培的身份“执政官”,被他理解成“大秦国摄政”。
而对凯撒和庞培的战争,褚少孙理解为争夺摄政之战,毕竟任将军的《海西大秦国志略》都说了,大秦人心怀复国,故其创立者有遗训说:“复中原者帝。”所以无君无父,只有摄国之人,每几年更换一次,并且每一代都锐意东征。
所以就庞培这地位,说一声“位超三公”绝不为过。
至于庞培仪仗里的“***”,则被他认为是:“大秦国亦有斧钺之仪也!虽断发而衣戎狄之服,然细微处亦有中原礼制之余韵也。”
碰面和寒暄结束后,在港口边的一座小神庙中,闲杂人等被驱散,新三巨头在此就地会谈,因为是密谈,只有吴在汉作为翻译陪同,连褚少孙都未能入内,好不郁闷。
但也理解任将军的决策:“如今凯摄政操持大秦国政,而这庞摄政兵败而走,将军这是欲联庞制凯啊,使大秦内乱不熄,以消耗其国力啊。”
褚少孙只能内心焦急地在外围转悠,仔细观察罗马人的装束,并差人帮忙转译,对庞培的儿子,人称“小庞培”的罗马军官塞克图斯问了这么一个问题。
“庞公子。”
褚少孙十分严肃,朝听了翻译后,一脸懵逼的塞克图斯作揖:“我在大汉时,听说庞摄政乃是魏将庞涓之后,这传闻是否为真?”
……
PS:参考凯撒自己写的《内战记》,还是只有一章。 据庞培说,凯撒手里至少有十八个军团,而一个军团四千到五千人,将近十万大军。尽管凯撒在东方只带了四个军团,却击败了人数两倍于他的庞培,收编了大量俘虏,即便只派几个军团南下埃及,亦是强敌。
所以为了对付凯撒,大汉骠骑将军、庞培、埃及女法老,新的三头同盟在亚历山大港口达成。
女王又应任将军要求,声称为了要”保护“大图书馆,防止战火波及,或被野蛮的罗马人烧杀抢掠,大图书馆里的重要书籍被陆续运出,送到城市南方的港口保存,一旦形势不妙,就顺着尼罗河,送往孟斐斯保存。
刘更生与戏剧家小法诺斯主持这庞大的运书工程,小法诺斯依然不知道塞里人来埃及的目的居然是这些除了学者外无人问津的书籍,只为赛里斯人对知识的重视而感动。刘更生会希腊语,二人几天下来已成了忘年之交。
“据我所知,希腊人对罗马人的自然态度,是一种夹杂着恐惧的鄙视。”
小法诺斯与刘更生闲聊时,说起希腊人与罗马的关系。
“希腊人认为自己是更文明的,我们懂得欣赏戏剧,而罗马人只知道观看奴隶与人、兽决斗,凶悍嗜血,但罗马人如今却有着更大的成功。”
小法诺斯指着这繁华的亚历山大城感慨:“现在从陆地到海洋,都是罗马在主宰一切,希腊人的城邦王国相继灭亡,被罗马统治。”
“造成这种形势的是什么?是希腊人的耽于逸乐,不够团结,是政治上的软弱。而罗马的伟大,乃是由于有着希腊人所缺乏的某些优点。”
罗马仍然充满着希腊已经丧失的希望和进取,希腊人的时代就要结束了——不,恐怕已经结束了!
褚少孙也在一旁一一记下这些事,又请译者询问小法诺斯关于罗马的历史,他自从来到亚历山大里亚后,通过与希腊、罗马人的交谈,发现自己眼见为实的东西,与任将军《海西大秦国志略》上的记载有很多出入。
“罗马人的祖先?”小法诺斯摸着胡须道:“他们自己传说,是特洛伊王子的后代,从被围困毁灭的特洛伊城里逃出来,带着少数的人最后流落到意大利,建立了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