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村中之所以对使节团如此礼遇,除了汉使乃是楼兰王和各处城主的座上贵宾外,还因为每次使节团抵达,村里人都能换到一些汉地商品。
男人们最喜欢的就是米酒了,女人则对各种精美的奢侈品感兴趣:丝绸、布匹、漆器,还有梳妆打扮的小东西。
虽然各家能拿出手的唯有鱼干和猎物的皮毛,但还是眼巴巴地与使节团交换起来。
老女巫甚至让人将收藏于建筑物里面的大马鹿角取来,让他们挑选最喜欢的两个,并慷慨相送。
任弘对这个楼兰渔村的印象不错,作为他们善意招待回礼,任弘从自己带的东西里挑了挑,给老女巫一个精致光滑的小铜鉴。
老女巫却指了指自己皱巴巴的脸和枯槁的头发,摇摇头,将其给了十多岁的小孙女。
那模样还不错的楼兰女孩,便高兴地对着小铜鉴,用木篦梳起粟色的长发来,任弘肉眼可见,有几只虱子被篦落。
得到汉地货物的楼兰人很开心,先是拿给其他人看炫耀一番,然后登上独木舟,找到一个别人不知道的地方,将这些珍贵的礼物放入沙土中埋了……
这就是他们藏宝贝的方式。
倒是尤还在送出鱼干,想要也换个小铜鉴给他心上人被婉拒后,拿出了另一种东西:几枚五铢钱,塞给任弘。
那钱一入手,任弘就觉得不太对,仔细看了看,又喊来卢九舌辨认后,二人确定无疑。
“这是太初年间所铸三官五铢!八成就是居庐仓汉军坟冢中被盗掘的那些。”
二人低声商量一番,开始让卢九舌询问尤还,这钱是哪来的?
“半个月前,有一队康居商人从东方来,路过村子,与吾等换了些鱼干……”
“可知他们去了何处?”
“去城里借地耕作时,听说还停留在伊循城,在那叫卖来自汉地的货物。”
卢九舌眼睛顿时一亮,任弘也长出一口气,将一个铜鉴送给尤还。
真是踏破铁靴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他们立刻向傅介子禀报:
“傅公,那些在伊循城的康居商贾,很可能就是坏我将士坟冢的盗墓贼!”
傅介子听闻后,没有什么表情,只是一抹嘴,招呼吏士们集合起来。
“下一站,伊循城!”
……
PS:本章参考俄人普尔热瓦尔斯基的游记《走向罗布泊》。
需要查的资料超出想象,下笔晚了,吃个饭先,第二章 在11点30。 到次日时,使节团已经绕过了罗布泊的东岸,开始向其西北部行进——伊循城便在那个位置。
“我记得去年腊祭去悬泉置时,听徐啬夫说起过一事,就是关于康居使者的。”
在中途停下来饮马喝水时,任弘说起自己知道的一件事。
“去年仲冬时,有一伙康居使者入玉门关,带来了罕见的白骆驼,声称要朝贡大汉。”
“玉门关检查的确是白骆驼,可到了敦煌郡府交给官吏时,因为下了场雨,珍贵的白骆驼,竟变成了普通的黄骆驼……”
“康居人一口咬定是被沿途置所给换了,敦煌郡府下令彻查,一站一站查阅记录,又让令史仔细盘问康居人。这才弄明白,原来是那些康居人将骆驼毛用白垩土和水染白,想要蒙混过关,多骗些回赠,被发现后,敦煌郡将他们驱逐出玉门关,再也不予接纳。”
“如今听渔村的楼兰人所言,再算算时间,在居庐仓掘了汉军将士坟冢盗取五铢钱的,应就是这批康居使者!”
亲自去康居国附近转悠过的傅介子却冷笑:
“若真是康居王所遣使者,何必用这种下作手段,多半是粟特商贾假扮的!”
康居也是中亚大国,在大宛西北,乌孙之西,幅员广阔,占据了后世哈萨克斯坦河中地区,人口数十万,控弦十余万,与大月氏同俗,常臣属羁事于匈奴。
那些所谓的“康居使者”,“康居商贾”,其实都不是真正的康居人,而来自被康居统治的属邦“粟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