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阙_作者:七月新番(189)

2020-08-29 七月新番

    “高皇帝回到长安后,见宫阙壮甚,十分恼怒,说如今天下动荡不安,经过数年的苦战,成败还尚未见知晓,丞相为什么要修建这么华丽的宫室?”

    “萧丞相回答,正是由于天下还不安定,才必须修建宫室。天子要统治天下,没有华丽雄伟的宫室不足以显示威严,且如此一来,后世便不必大兴土木了,于是高皇帝大喜。”

    尉屠耆露出了笑:“小王存的,便是萧丞相的心思啊!让动荡不安的鄯善人看到巍峨宫室,如此方能安心,也只有如此,扦泥才能成为‘小长安’啊。”

    你,你还敢还嘴!再看看周边可怜巴巴的绿洲植被,寥寥千余的城中民众,够你大兴土木么?

    “长安之所以为长安,大汉之所以为大汉,其实并不在于一两座城阙。”

    任弘忍着恼火,耐下性子,笑道:“鄯善王的初衷,是要建立如大汉一般的礼仪之邦。”

    “而这世上,再没有比孔子更知礼的人了,陶书佐,孔子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陶少孺早就跟任弘对好台词,酝酿许久了,闻言便捋着胡须,装出一副文质彬彬的模样,缓缓说道:

    “孔子说,想要建立一个礼仪之邦,在考虑宫室威严之前,首先要做三件事。”

    他的三个指头伸了出来。

    “庶之,富之,然后教之!”    “任侍郎愿将多余的铁犁借与吾等,还要让大汉的屯田卒,教楼兰农夫牛耕、积肥之法?”

    听任弘如此说,鄯善王尉屠耆是有些发怔的,他在长安这十几年,虽为人质,却亦有一份供禄,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时常还能接到宫廷赏赐。心思尽用在斗鸡走马,纵情声乐上了,哪关注过农事啊。

    但就尉屠耆了解,大汉农业比鄯善先进,这是毋庸置疑的,楼兰人虽然很早就开始种小麦了,但半耕半牧,农业水平还停留在春秋时期,落后汉四五百年。

    任弘笑道:“一来吾等屯驻此地,食鄯善之谷,自然要回赠些许。二来,鄯善各个绿洲若能学学大汉的精耕细作,用力少而得谷多,完全能养活数倍之民,这便是孔子所说的‘庶之’。”

    陶少孺在一旁用文绉绉的话补充道:“没错,子曰:足食!鄯善王想要建立礼仪之邦,但若是百姓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两人一唱一和,一人说之以利,一人说之以礼,尉屠耆哪里顶得住。

    反正在他看来,大汉不管什么都是好的,礼仪制度宫室要学,农业技术当然也要学,于是作揖道:

    “小王代鄯善人,谢过任侍郎!我今日就派人挑选合适的农夫,去汉军屯田处求学!”

    “不急,不急,还是先给吾等一些将近成年的小牛,好让力田将其驯化成耕牛。”

    任弘又咳嗽一声,继续道:

    “但只是足粮还不够,还要让鄯善国的府库,富裕起来!不然日后鄯善王如何修治宫室,铸造钟鼎呢,总不能每次都向贵庶索要罢?”

    这一点说到尉屠耆心坎上了,他今日说要重修宫室,建造汉阙时,就遭到了贵族们的一致反对,个个叫苦不迭。说为了给汉军修坞院,为了给鄯善王建新房,已经将余粮都献出来了,再无余力折腾。

    而尉屠耆也去仓库里看过,在当地能当成货币使用的丝绸布匹已经不多,而过去历代楼兰王最大的一笔财富:属于王室的驼群和牛羊,又被却胡侯伊向汉接管,只给他送来一些老、幼牲畜。

    所以尉屠耆也苦恼:

    “国小民贫,何以富之?”

    “光靠收取赋税恐怕是不够的。”

    据任弘了解,临时征收的实物税,王室自己经营的畜群,每年向农民征收的两次渠水费,以及外国商队的过路费,这就是鄯善的主要财政来源。

    但扦泥最大的潜力,尉屠耆恐怕还未看到。

    任弘笑道:“鄯善王别看扦泥不大,但它可是丝路南道的必经之地,眼下北道为匈奴所断,不通。所以诸国使者、商队想要前往大汉,大汉军队、使团要去大宛等邦,都得从扦泥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