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阙_作者:七月新番(447)

2020-08-29 七月新番

    他忍不住指着舆图道:“教我学诗的夫子是东海郡大儒澓中翁,他告诉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大汉常被称之为中国,在天下之中,而四夷戎狄环绕四周。”

    “但这地图上,大汉却为何偏居东方一隅,不在中啊。”

    任弘要的就是这反应,顿时拍着大腿大笑起来。

    “哈哈哈哈,我就知道皇曾孙会这样问。”

    这是任弘在地图上埋下的第二个陷阱!

    ……

    石渠阁在未央宫北,入北阙过公车司马门就能看见,不同于吵吵嚷嚷的九卿官署,这里十分安静,但总是有抱着竹简的小吏趋行疾走。

    此阁乃萧何所造,阁外砻石为渠,让流水环绕,这是为了预防起火。因为这石渠阁就相当于汉朝的皇家图书馆,最初收藏着萧何入关后卷走的秦朝图籍,西周春秋和六国古卷多藏其中,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宝库,司马迁就靠着里面的诸多藏书文献写成了《史记》。

    而十一月初一时,《坤舆万国全图》的草图已制备完毕,但在冬至大朝献上去前,要先在石渠阁中接受检验。

    苏武在石渠阁厅堂中坐下,大鸿胪韦贤带着几个知识渊博的博士坐在西面,曾收得淮南王刘安诸多图书的宗正刘德也参与其中,掌管石渠阁的太史令作为主持,朝三位公卿行礼。

    苏武与韦贤、刘德见礼后道:“道远,打开地图吧。”

    “诺。”

    任弘带着几人扛着舆图步入厅堂,在地上将其徐徐舒展开。

    刘德、韦贤和太史令三方都探长了脖子去看那舆图。还不及细看上面那些涂了不同色彩的国度名称,大鸿胪韦贤就感到了异样,便皱起眉来,问出了和刘病已一样的问题:

    “西安侯,这图不对罢,《诗》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禹贡》亦以天子之国为中国,既如此,大汉为何不在舆图正中央?”

    ……    作为大鸿胪,作为邹鲁大儒,当韦贤早听说典属国在任弘提倡下,在鼓捣一幅万国舆图,准备冬至日大朝时献上去,他心中不由咯噔一下:

    “这是想要证明邹衍之说啊!”

    汉代儒生的世界观,都浓缩在尚书中的《禹贡》里,尧使禹为司空,平水土,随山刊木,定高下而序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这就是中国。

    在禹贡里,以中央之国为中心,一层层往外划分了五服,每服五百里,反正两千五百里外就是世界尽头的荒服,尽是蛮夷流沙,中原是孤独而又唯一的文明之邦。

    然而,这种在韦贤看来完美无缺的天下观,却在武帝朝遭到了现实沉重的一击。

    始元六年(前81年),在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们专门花了半个时辰,和御史大夫桑弘羊讨论天下观,被桓宽写成了《论邹》一篇,篇幅很短,两段话就完了,因为这场辩论,是贤良文学输了。

    桑弘羊所持的,是邹衍的大九州说:“邹子痛疾晚世之儒,不知天地之弘,昭旷之道,将一曲而欲道九折,守一隅而欲知万方,犹无准平而欲知高下,无规矩而欲知方圆也。于是推大圣终始之运,以喻王公列士。”

    意思就是,你们这群儒生只知道守着一亩三分地,在小小闾巷里过日子,让我老桑来告诉你们,世界有多大!

    在大九州之说里,所谓中国,不过是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名曰赤县神州,隔着大海与葱岭等高山,外面的世界还有八个与中国差不多大小的地域。而隔着难以跨越的八极和大瀛海,还有更大的九州。

    禹贡说与大九州说在那场辩论中针锋相对,最终是贤良文学落了下风。

    时代变了,不同于闭塞的文景之世,武帝派遣诸多汉使对外界进行探索,传回的消息都支持大九州说:西域的面积跟中原一般大小,葱岭以西,有许多前所未闻的大国,有文字、钱币、礼乐,出了合浦徐闻港沿着海岸行驶,确实是连绵不绝的大陆。

    大汉并不是孤独存在于世的文明国度!这好比后世发现了外星人,震动朝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