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庆忌想了想:“夏天?夏天时羌人分散,出兵容易各个击破。”
任弘却道:“夏季用兵,轻骑山间剿杀,看上去是容易得手,但羌人往林子河谷里一钻,吾等却拿他们没办法,反而使其惊觉。若想一网打尽,就选在秋冬,其聚集在背风山谷里聚族互保的时候动手,还能顺便捕获大批牛羊,使兵不空出。”
他笑道:“还有更狠的,羌人不是撒了种子就不管么?那便派人抢先割麦,因粮于敌,或者一把火烧了,如此便能使其冬日里陷入饥荒,要么相互劫掠,要么乖乖投降归顺。”
看着辛庆忌恍然的神情,任弘道:
“你还觉得了解这些‘小事’没用么?”
辛庆忌面露欣喜:“如此说来,西安侯问这些时,已经在筹划对先零羌用兵之事了?”
“嘘。”
任弘示意他小声些:“此乃机密,要瞒着太守暗暗去做,只有你,我,还有汝父亲知晓,其余人等万可不能泄露。”
辛庆忌颔首,将这当成了大秘密,而当两个人有了同一个秘密后,便会更加亲近。
他压低声音,问出了自己的疑惑:“那西安侯此去令居,又是为了何事?”
令居县是护羌校尉府所在地,任弘手下唯一的武装,两名校尉司马带着的两百亲随骑从就驻扎在那。
这点人马,浩星赐和辛武贤当然看不上,可任弘现在想在鸡蛋上跳舞,也得有本钱,当然得去装进口袋里。
除此之外,他前往令居,还有一件极重要的事。
任弘神秘兮兮地说道:“在令居,有能助我与辛都尉对付羌人的帮手。”
“帮手?”辛庆忌兴奋了起来,看来西安侯看似闲庭信步,实则从不非无的放矢,韬略都在心中啊。
“没错,就是以首鼠两端而闻名的湟中小月氏!”
…… 第232章 要离
辛庆忌知道,在吴越春秋的传说里,公子庆忌为天下豪杰,折熊扼虎,斗豹搏貆,万人之敌也。
所以父亲便给他取了这么个名,希望以后能继承家业,勇捷为人所闻。
但在随西安侯来到令居县后,年轻的辛庆忌却发现,在城门外相迎的护羌校尉司马竟叫“张要离”。
这是姓名克制啊!
“这世上怎么会有人以‘要离’为名,还与我共事。”
辛庆忌哭笑不得,实在是想不通,要离妻子以事君,非仁也,为新君而杀故君之子,非义也。虽然最后也自刎而死,但他的作为总让辛庆忌觉得不舒服。
连带着,他对这个面相敦厚老实的张要离司马也无甚好感,虽然张要离听说他是西部都尉之子,总想搭话,但辛庆忌故意离他远远的,在护羌校尉府里就坐时也不想挨一起。
因为他总觉得这家伙会在自己背后捅刀子。
令居县的护羌校尉府不大,除了张要离统领着驻扎城中的两百骑外,就只有他们这些追随任弘的僚属了。长史为董通国,辛庆忌和韩敢当则被辟为“从事”,享受比六百石的待遇。
此外还有西安侯的家吏门大夫游熊猫,以及“私从”身份相随的羌奴龙耶干芒,以及十几个乌孙武士。
“月氏?手下败将那是乌孙的!”
乌布虽然在长安学了点汉话,但总是按照乌孙语的思维,习惯性倒装,众人听起来很是费劲。
他有些得意地说起三代人前,乌孙的英雄先辈跟着昆弥猎骄靡,击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而乌孙遂居其地。
一连串的倒装句,辛庆忌直接听傻了,不过张要离却很耐心地与乌布解释。
“小月氏不是大月氏。”
张要离道:“早在百年前,月氏王为匈奴冒顿所杀,余种分散,大部西逾天山葱岭,但也有不少羸弱者向南遁逃,翻过祁连山到了南山羌笛,与羌人杂处,称之为湟中胡,也叫小月氏,习俗饮食言语渐渐和羌人一样。”
“孝武皇帝时,冠军侯破匈奴,取河西地,开湟中后,小月氏便降服于汉,同金城、河西汉人杂居。如今小月氏分布在令居到湟中的地域间,虽然依附于金城县,时常被征募随汉兵战斗,但总是随势强弱而持两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