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阙_作者:七月新番(642)

2020-08-29 七月新番

    “这就解决了?”

    任弘是感到诧异的,算算时间,不到一刻,杜延年真是神速,高明,真是高明。有这样的能力卓越的手下,难怪霍氏能牢牢把持朝政,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

    不过任弘以为,此事能迅速平息,还是因为霍光足够镇定,在第一时间派出了最合适的人选,又如磐石般压着诸卿,避免了他们慌乱里出昏招。

    而遇上这种太学弟子闹事,最愚蠢的做法就是亲自下场与之辩驳。

    虽说真理越辩越明。

    但和儒生辩论,你只会越辩越晕。想在一件事上说服别人,是这世界上最难的事,一个人数十年经历形成的三观,哪是几句话就能改变的,即便是征辟贤良文学的杜延年也不行。

    而接下来就更有意思了。

    霍光先让负责管贤良文学和太学的太常苏昌,当场被勒令引咎辞职,当场就让这位九卿卸下朝服衣冠和绶带印章,引咎辞职!

    接着,大将军扫视群臣:“诸位以为,这些贤良文学,应当如何处置?大鸿胪,你先说。”

    鲁学大家,清流领袖,身为帝师的韦贤汗津津的,他很清楚此事的缘起,大将军也猜到了,这是将事情怪到自己头上了啊!

    他拜在地上,旁边就是苏昌留下的朝服衣冠,韦贤如鲠在喉,半响说不出话来。

    霍光的目光越过他,看向其他人。

    范明友恶狠狠地说道:“诸生聚众于苍龙阙前,有谋逆之状,应该严惩!”

    “下吏以为不妥。”

    杜延年摇摇头反对,这几十颗人头斩下去,将引发舆情的轩然大波,对大将军执政不利,他好不容易才平息此事,焉能再激起来。

    田广明等人的看法,是下关起来慢慢审讯,但田延年却反对,这样会不会传出去后,引发郡国儒生效仿先前为魏相鸣冤的河南戍卒,串联起来,奔走为其发声?而这数十人罪不至死,放回去后,也就变成了儒林“不畏强御”英雄,真是太便宜他们了,这群儒生,骗鞭笞廷杖抬高自己地位可是一绝。

    倒是看似与此事无关的任弘站出来道:

    “下吏倒是有个办法,既不引发舆情震动,又可叫诸生不能串联州郡,更能物尽其用!”    任弘觉得很可惜,方才大将军霍光太镇定了,群臣都得在承明殿继续议事,他竟不能出去看热闹,瞧瞧杜延年是如何解决这次危机的。

    不过,百多人的儒生叩阙,虽是大汉首次,可放在两汉历史上,简直不值一提。

    要知道,到了东汉,儒学更盛,太学扩招,太学生们动辄上千人,叩阙就成了寻常操作。

    拦截丞相乘车,在皇宫门口集会上书有之。

    跟着师长陈蕃拔刃入宫欲除宦官专权者有之。

    爬到朱雀门阙上写“天下大乱”者有之。

    在州郡搞大串联,做清议和人物品评者有之,领袖被推举,什么三君、八俊、八顾,势力已经形成,从地方到中枢都有,瞄准外戚宦官就是干啊。

    难怪吕思勉都说:“今世学校,有所谓风潮者,汉世即已有之。”

    到了东汉末年,就发展成党锢之祸一条龙了,不过黄巾一起,还是“党人”们笑到了最后,但最终给陈蕃、窦武平反的,居然是西凉董太师。

    后世发生的事难以评价,但只就今日之事看,任弘以为,贤良文学的举动真是蠢透了。

    丝毫没有政治敏感性,任由情绪主导了理智,将霍光和皇帝都极力避免公开的矛盾,给一棍子捅开,暴露在天下人面前。

    这下连任弘都猜不到,这对君臣会走向何种结果了。

    看霍光罢免太常,问责韦贤的架势,严惩诸生是肯定的,但又不好直接杀了他们。一来骤然杀戮容易引发舆情震动,影响伐匈之事。

    二来汉儒硬骨头不少,越杀越跳得欢。就像窦太后当年杀了协助汉武帝改革的儒生赵绾、王臧,关东儒林非但没有低头,反而有了一种殉道者的悲壮感,各学派联合在一起,之后十余年人才辈出,最后取代了黄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