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阙_作者:七月新番(873)

2020-08-29 七月新番

    小伙子这是卯上了啊,任弘笑道:依我看,代田区田各有千秋,不可妄议优劣,你且说说,若在上田行此法,亩产能到多少?”

    氾胜之咬了咬牙:“下吏算过了,只要不在坡地上,有足够人力和粪肥,亩产定能增数倍甚至数十倍。”

    “上田一亩收粟百石,中田收粟五十一石,下田可收二十八石!”

    此言一出,本来暗道倒霉的县田啬夫顿时大喜,氾胜之这是自寻死路啊。

    而劝农掾史和吕广粟等人都面露惊愕,要知道,关中最好的地,粟米亩产也不过四石上下,只听说赵过亲自料理的地有过亩产十石的传闻,但后人再未达到过,这氾胜之,一张口就要翻十倍?

    正接过瓢饮水的任弘,直接被呛到了,没忍住一口水喷在氾胜之脸上!

    他忽然明白氾胜之为何有这等能耐,历史上却要混到七老八十才能出头了,无他,吹牛太过啊!

    一百石粟是啥概念?在称粮食时,石是体积单位,按照质量换算,相当于后世的四千多市斤,汉代一斤合256克,则是八千多汉斤了,再考虑到汉亩只相当于公亩的三分之一不到……

    别说汉代,就算二十一世纪,化肥农药金坷垃一起上,试验田里的小米也没这产量。

    任弘被吕广粟帮忙拍着背,看着将牛吹得飞上天的氾胜之,心情有些复杂,只想劝他一句:

    “小伙子,做人那,要老实一点,亩产两万斤不可取啊!”

    ……

    PS:秋收区别三升粟,亩收百斛。丁男长女治十亩。十亩收千石。岁食三十六石,支二十六年。——《氾胜之书》

    确实吹太过了。    任弘不知道氾胜之是在什么情况下脱口而出“亩产百石”这种大话的,反正不是脑抽就是心大,也可能两者皆有。

    回到乡邑中后,任弘屏蔽左右,与氾胜之聊了聊:

    “世间有亩钟之田的传说,意为极其肥沃,一钟六石四斗,已是举世罕见,而十石更是绝无仅有。有传言说,搜粟都尉赵过在关中离宫闲地上种出过一亩十石的麦子,但之后再无人能及也。”

    “代田法虽能使关中田粟麦亩岁产增收一石,然上田也不过三石、四石之产,关东等地一到三石为常态,敦煌等地,亩收数斗都是寻常。你若真能靠区田法,在上田种出十石产量,中田产出亩钟之数,便足以震惊天下。”

    好说歹说,总算让氾胜之收回了吹出去的牛,将目标改成“亩产十石”。

    但任弘接下来的提议,让氾胜之犯了难。

    任弘笑道:“不过我希望,你能去西安侯国。”

    氾胜之愕然:“君侯之意是……让我做舍人?”

    任弘颔首,舍人就是门客,汉承战国之俗,豢养舍人宾客十分普遍,最出名的就是梁孝王刘武和淮南王刘安,手下门客多达数百上千,以辞臣居多。

    而列侯也能养门客,任弘的祖父任安,就和田仁一起,做过卫青门下舍人。但此时性质已有不同,富家子们之所以甘心为卫氏舍人,是看中了他颇受皇帝信任,若能得到推荐,便可一步登天进入体制内,可比在外面一个人打拼快多了。

    任弘来找到氾胜之后,本来是打算举荐他在田官系统内升迁,可现在看来是不行了。

    此人虽有本事,但偶尔会脑子不清醒说出亩产百石这种胡话来。按理说,这种好大言的家伙应该离远点,但任弘又不舍得,索性招揽为舍人,打磨他几年,看是否能磨去这臭毛病。

    再者,一旦建立主宾关系,这辈子就洗不掉了,任弘需要在朝廷农官系统里有一个自己的人,能借他的本领,来协助自己实现农业革命的计划。说不定连棉花选育,实现本土培植,都得靠氾胜之来折腾。

    但时代已变了,士人们连王国左官都不屑做,更何况是更低一层的门客?氾胜之面上是有些犹豫的。

    “我听说过一句俗语,酒香也怕巷子深,你在济阴做了再多事,连劝农掾史都不知,甚至为县田啬夫阻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