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不知,他们刚登上码头,远处的小山包上便有了细微的动静,他们才刚开始往惠安县城方向跑,那山包后面便有人举起火把,转三圈停一下,转三圈又停一下,连做了三次,很快,远处另外一个山包上也亮起一个模糊的火把,同样转三圈停了一下,连做了三次。
这意思就是这个方向,来了三十多个敌人。
这些人是俞大猷安排的斥候,在惠安东边百余里的海岸线,直到惠安县城,这样的斥候足有四五十组,他们就是普通屯卫中挑选出来的精壮汉子,俞大猷也没要求他们参加战斗,只要他们趴各处小山包上守着,海盗又或是倭寇登岸了,他们按敌人数量,拿着火把传递一下信号便成。
在这昏暗的夜晚,火把传讯特别快,不到一刻钟功夫,敌人登岸的消息便传到了惠安县城。
此时,惠安县城的东面的城墙上,足足站了五六十号人,俞大猷和老太爷杨荣,杨聪等人都在。
俞大猷和杨聪正盯着远处的山头看呢,汤克宽却是边打哈欠边抱怨道:“陈文杰这家伙不会是虚张声势吧,这会儿都子时一刻了,还一点动静都没有。”
俞大猷闻言,一本正经的道:“就算他虚张声势也没什么,我们就当操练了一回,我感觉这海盗和倭寇迟早要打上岸来,现在操练,总比烽烟四起的时候再操练要好得多。”
杨聪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他还没来得及说话呢,远处一个山头突然亮起了一个橙红的小点,敌人终于来了!
不过,令人惊奇的是,那小点竟然只转了三圈就停顿了下来。
陈文杰只派来了三十多个人吗?
不大可能吧,他二叔杨云的密信他可是看过了,信中写的,杨府护院加上他手底下的护卫就有五十多个,这可是事实,陈文杰就派三十多个人过来,找死吗?
杨聪不由目瞪口呆道:“怎么才三十多个人,没搞错吧?”
俞大猷缓缓摇头道:“应该没有搞错,来的很有可能是倭寇。这倭寇可不简单,我当初在金陵参加武举的时候,有个金山卫的百户说他曾经遇到过东瀛北辰一刀流的高手,人家虽然没一刀把他撂翻,但是,总共也只用了不到十招,而我击败他,足足用了六招。”
卧槽,这么厉害!
这样的倭寇要是来上三十多个,俞大猷岂不都会被他们撂翻! 倭寇真有这么厉害吗?
当然没这么夸张,并不是每个倭寇都是北辰一刀流又或者什么柳生新阴流等著名流派的高手,而且,面对战阵,个人武功大多数时候是没多少用的,除非身手高到传说中那般“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如探囊取物”。
这种猛人显然是不可能有的,至少明朝这会儿没有,所以,俞大猷对自己操练出来的战阵还是相当有信心的。
原本,他是想将战场设在城内的,因为他这会儿能动用的总共就两百来人,而且还有五十多个是不能近战的弓箭手,如果海盗或者倭寇来了百人以上,那就必须利用城内的巷道才能将敌人围住。
不过,在城内开战有很多弊端。
比如,敌人可能翻墙逃跑,毕竟城内最高的围墙还不到两人高,搭个人墙,甚至直接踩自己人肩膀上就能翻过去,如果把敌人围急了,他们不翻墙逃跑才怪。
又比如,容易造成平民伤亡,因为城中很难彻底围住敌人,海盗倭寇势必翻墙四散而逃,到时候,他们闯进城中百姓家里,还不知道会造成多少伤亡了。
所以,城中开战其实是下下之策,如果敌人数量不是很多,俞大猷还是倾向于在城外解决。
这会儿他一看敌人才来了三十多个,总算是嘘了口气。
这下好了,不管倭寇多厉害,三十多个人,他完全有信心在城外将其围住。
他决定,就在东门外的原野上跟倭寇开战,直接利用城墙把这三十多个倭寇团团围住。
这城墙可不是城中大户人家的围墙,高度足有一丈多不说,上面还有人驻守呢,只要把城门一关,没有任何攻城器械的倭寇根本不可能冲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