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_作者:星辰玖(247)

2020-09-01 星辰玖

    他也不敢写完草稿就往试卷上抄,这殿试虽然只有一道时务策,考试时间却是一整天,也就是从早上卯时直到下午酉时,中间足足有七个时辰,如果他一个时辰左右就把试卷给做好了,那接下来六个时辰可就难装了,所以,他干脆不往试卷上抄,一直装着在那里修改草稿。

    这殿试倒也没有乡试和会试那么难熬,期间想喝水上茅房什么的都没什么问题,反正他们这些贡士等于已经是进士了,监考官也不会记他们的名字,枉做小人,倒是这些贡士都异常的小心,就算喝水没什么限制,他们也不会可劲喝,就算上茅房不会被记名他们也不会想上就上,因为嘉靖皇帝还在上面看着呢。

    所有考生都想在皇上面前留个好印象,所以,大家都异常的小心,就算口渴了也不会拿起水杯可劲喝,最多也就是抿上一小口而已,就算想上茅房了也不会起身就去,大家基本上是能忍就忍,实在忍不住了再上。

    七个时辰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杨聪也不知道把草稿改了多少遍,直到酉时将近,他才工工整整的把文章给抄到试卷上。

    不多久,交卷时间就到了,他美滋滋的把试卷一交,这殿试就算是结束了。

    这时候,他甚至已经开始做起了状元梦了,因为这道时务策简直就是给他量身定做的,要考的是其他事,他还真没什么把握,至于这个怎么应对北元余孽的入侵嘛,他还真不信谁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    殿试毕,试卷暂时在禁宫中封存,待阅卷日,由皇帝指定的八名读卷官轮流阅卷,初步评定试卷优劣,再选出前十名由皇帝钦定名次。

    这殿试阅卷和乡试会试还不一样,乡试会试是分批阅卷,也就是将试卷分成很多批次,由各读卷官分开批阅,而殿试的试卷则是八名读卷官轮流批阅,也就是说每个读卷官都要把三百余份殿试试卷批阅一遍,并在试卷上标注圈、横、竖、撇、叉以分优劣,圈就代表是最好的,叉就代表是最差的,最后以圈的多少来排名。

    这样评定的话,也不是没有弊端,因为评定的符号就五个,不是打分,而好的文章大家差不多都会认为好,差的文章,大家差不多都会认为差,所以,很有可能会出现评出来的八个符号都是一样的情况。

    每次殿试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而这次,杨聪和一个叫吴山的评定就是一样的,都是六个圈,两个横,并列第三名。

    进士排名自然不可能有并列这一说,而且第三名是一甲探花,直接授官翰林院编修,而第四名是二甲,想要进翰林院又或者授官还要经过朝考呢。

    这下夏言终于逮着机会了,他虽然不能影响殿试试卷的评定,但是,这殿试的初步排名他还是可以影响的,因为他就是八名读卷官的领头人,而且这八个人里面有几个跟他关系还不错,他随便找了个由头,杨聪便被打入了二甲。

    当然,他们评定的名次并不能算是最终名次,最终的名次还要请嘉靖御览之后钦定。

    放榜前一天,嘉靖御驾亲临阅卷的偏殿,众人一番见礼之后,便将挑出来的十份试卷呈送到嘉靖面前。

    这就是科举的最后一步了,民间俗称“点状元”,寓意这状元是皇帝钦定的,这科举排名也是由皇帝定下来的。

    其实压根就不是这么回事,皇帝哪有空去看那三百余份试卷,就算他有空,也得有那能耐啊,历朝历代当皇帝的文学水平高的可没几个,说句不好听的,他们的文学水平大多连秀才都不如,甚至有的字都不认识几个,让他们来评定殿试文章,确定进士排名,那是相当不靠谱的。

    所以,殿试的试卷要先经过八个读卷官的评定,确定了大致排名之后才会交皇帝御览,而且,皇帝看的也就是前面几名的文章,后面的他基本不会去看。

    让皇帝来评定所有殿试文章,确定进士最终排名是不靠谱,不过,这状元的确是皇帝点出来的,皇帝想让谁当状元,谁就是状元,这点毋庸置疑。

    那么,当皇帝的评定状元的标准是什么呢?

    说实话,当皇帝的点状元就没个标准,有时候他们会看看文章,凭自己对文章的喜好来确定状元的人选,有时候他们也会任性一把,压根就不看文章,就凭名字、籍贯、年龄等乱七八糟的东西来点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