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他正赶上严嵩和夏言恶斗,严嵩为了将夏言拉下马,直接联合屡战屡败的咸宁侯仇鸾,诬告曾铣联合夏言谎报军功,结果曾铣这个令北元余孽闻风丧胆的大功臣反而被自己人给陷害,直接押解回京,斩首示众,家人也被流放三千里充边!
曾铣一案可以说是有名一朝最大的冤案之一,一代名将就这么成为夏言和严嵩恶斗的牺牲品,不得不说,他真是个大大的杯具。
当然,这个时候的形势与历史上已大不相同,夏言并没有顺利当上内阁首辅,严嵩貌似还在南京,曾铣出任的也不是山东巡抚而是山西巡抚,可以说历史已经改变了,那么,这千古奇冤会不会再次上演呢?
不得不说,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正是这个时候,严嵩进京述职了!
他也不知道进献了几副什么样的青词,很快便博取了嘉靖的欢心。
这个时候,嘉靖也如同历史上那一般,开始犯迷糊了,他竟然将严嵩迁为礼部尚书,直接让夏言成了个光杆内阁大学士。
或许,他这是在惩戒夏言,因为夏言这段时间的表现着实有些恃宠而骄的感觉,嘉靖或许就是想通过此举告诉夏言,你不行,有的是人顶替,不要一朝得志便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而严嵩也不知道使了什么手段,不但博取了嘉靖的欢心,还让夏言也开心不已,礼部尚书被夺之后,夏言不但没有生气,反而一天到晚兴奋的不得了,仿佛多了一副左膀右臂一般。
或许,他以为,严嵩是来帮他对付阳明一脉的,殊不知,严嵩比他可狠辣多了,这家伙,为了掌权,不但会逮着敌人往死里弄,有时候甚至连自己人都弄。
夏言还不知道,这是他一生最大的败笔,他这是生生给自己招来了一个阎王啊!
随着严嵩的上任,两京官员的调换也慢慢进入尾声,京察差不多就此结束了,而接下来就是针对地方官员的大计了。
这大计嘉靖就不可能全程掌控了,因为大明的地方官员实在是太多了,如果算上知县、县丞、县教育等芝麻官,大计涉及大的官员足有上万,他自然不可能一个个去了解,去调动。
嘉靖可能认为,他不需要再去一一关注,也不会出什么问题,因为他已经安排好了,负责大计的内阁、吏部和都察院他都已经安排妥当了。
内阁首辅李时是典型的老好人,而且还有夏言盯着,应该不会乱来。
吏部尚书张邦奇是刚从南京调过来的,而且吏部还有很多夏言一党的官员制衡,应该不至于出什么叉子。
都察院左都御史屠侨是跟夏言联合了,但是有张岳这个清正廉洁的干吏盯着,应该也不会出什么叉子。 张邦奇调任京城吏部尚书,邹守益擢升詹事府少詹事,阳明一脉貌似一下就拥有了与夏言一党抗衡的实力。
不过,随着严嵩出任礼部尚书,夏言一党在京城的势力貌似并未减弱,反而增强了一些。
朝堂之事纷纷扰扰,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原本这个时候,杨聪应该抓紧机会赶紧增强自己的实力,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恶斗,但是,这会儿他压根就没有心思想这些,因为张岳也回京了,他的好事将近了。
张岳这个准岳父回京,杨聪原本是应该第一时间去探访的,但是,他稍微一打听便发现,这会儿还真不是拜访张岳的好时机。
因为张岳常年在外任职,在京城根本就没有府邸,这会儿他还租住在寺庙中呢,而且内城东西长安街附近并没有什么寺庙,他只能租住在正阳门外的安国寺中。
这安国寺离皇城足有十余里,张岳每天上早朝,包括下午回去都要花费不少的时间,这一来一去,休息时间本就不多了,如果再去叨扰,恐怕他连睡觉的时间都不够了。
为此,杨聪的父母甚至都不好意思去找其商量儿女成亲之事,以免影响人家休息。
这样下去肯定不行,必须等想个办法,不然自己的准岳父成天忙于赶路,他这亲事又怎么操办起来。
杨聪找李十二一打听,很快便打听到西长安街以北,小时雍坊东边靠近皇城位置有一处宅院正着急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