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_作者:星辰玖(349)

2020-09-01 星辰玖

    没办法,当时的顺天府差不多就是个边镇,虽然这里有北元旧都但历经数次大战之后这里的商户要么被人抢光了,要么就跑光了,北元旧都内可谓百业萧条,人烟稀少,作为大明的京城自然不能这么荒凉,所以,明成祖下旨,命金陵数千富商迁往北直隶。

    这事原本是好事,因为北元旧都虽百业萧条,但城池规模摆在那里,经过扩建之后,住进去上百万人是不成问题的,而且作为大明的京城,朝廷肯定会往里迁人,里面很快就会住满,这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甚至,明成祖为了让他们尽快在新京城扎下根来,还免费为他们提供的相应的铺面。

    不过,就有一点不好,他们必须上缴助役银,因为当时的新京城正在建设中,到处都需要钱,朝廷也负担不起,而他们免费获得了铺面,又有巨大的商机,等于白捞也一个天大的好处,出点助役银也是应该的。

    原来定下的助役银是每家富商每年一百两,直到新京城建好为止。

    一年一百两,对于普通商户来说自然是笔巨大的开支,但是对于富商来说却还不算太大的负担,只要生意好,他们一年赚个几百两还是不成问题的,而且他们跑到新京城开店根本就不愁生意,一开始这助役银他们倒是交的起。

    但是,到了后面,京城的商贩越来越多,他们这生意也越来越不好做了,一年一百两便成了巨大的负担。

    这样延续了数十年之后,京城是建好了,很多商户也有点不堪重负了,但是,朝廷并没有取消助役银。

    因为这是笔巨大的收入啊,一年好几十万两呢,新京城已经建好了,这钱也不用花了,各大衙门一年分了这几十万两的额外收益多好啊。

    他们是爽了,那些富商却承受不起了,京城商贩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大,他们却还要负担一百两一年的助役银,成本明显比后来的商户要高,怎么竞争的过。

    很多富商后裔都因此破产了,但这助役银他们还得交,无奈之下,他们只有选择跑路了,从永乐朝到嘉靖朝这百多年时间里,原本迁往北直隶的数千富商跑了九成多,就剩下数百家还在苦苦坚持。

    刘淑相上任以后,这些富商后裔听闻他是个收钱办事的好官,便联合起来凑了点银子,送给刘淑相,请他取消这要命的助役银。

    这事原本就属于顺天府管辖范围,刘淑相命人一查,这些富商后裔着实很艰难,除了生意做起来的数十家,其他家基本都承担不起这么高的杂赋,如果再过几年,恐怕这些所谓的“富商”就要跑的剩下数十家了。

    这些助役银的去向他也查的差不多了,基本就是京城各大衙门分了,根本就没进国库,也就是说,这银子收了原本就不是给朝廷的,而且等商户都跑的差不多了,也就剩下几千两了,各大衙门也没什么好分的了。

    所以,他力排众议,取消了这原本在京城建好的时候就应该取消的助役银。

    这原本就是不是什么正常收入,各大衙门也不好因此去告他,而且他也跟各大衙门解释了,这样搞下去,迟早把富商后裔全逼跑路,他们也捞不着什么好处了,到时候一个衙门也就能分几百两甚至几十两,有什么用。

    所以,这事并没有掀起多大的波澜,大家都默认了,没想到,这时候又被夏言一党给翻出来了。    刘淑相可是正三品的顺天府尹,可以算得上是朝堂重臣了,嘉靖自然不可能因为几份奏折把人家给办了。

    他对刘淑相这个人也的了解也仅限于吏部和都察院考核官员的记载还有早朝的时候人家奏对的表现,毕竟大明朝数万官员,他不可能一个个招到跟前仔细询问,也不可能天天去盯着人家,看人家在干什么。

    这个时候,他只能征询意见,也就是问下面的大臣,刘淑相这人怎么样,是不是该把他给办了。

    这个办也分很多种,轻的罚点俸禄警告一番,重点的降职留用,再重点的革职查办,还有罢官削籍、流放三千里甚至直接拖出去砍了等等,这些他都要征询过手下大臣的的意见才能做决定。

    这个时候征询意见的方法也有很多种,比如廷议,比如征询朝中重臣意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