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说得,不但帮了忙,还给了面子,刘天和当即举起酒杯感动道:“杨大人,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说了,如果刘某这次能躲过一劫,今后定会想办法回报。”
他是真不知道自己这次能不能夺过一劫,一般边镇失守,上至巡抚下至领兵将领都免不了责罚,撤职查办都算是轻的了,拉去砍了都有可能。
他之所以想要这个单独上奏的权力,说白了就是想分润一下曾铣和杨聪的功劳,这样,他就有机会将功抵过了。
曾铣那边倒还罢了,人家的确没跟鞑子交战,功劳微乎其微,杨聪这就不一样了,听闻人家可是把蔚州那一路鞑子打的大败而逃,斩获更是惊人。
可以说,大同府城这一路鞑子之所以退兵,主要原因还是杨聪率宣府镇边军精锐赶过来了,要不然,就凭他和曾铣手下的两万步卒,人家估计根本就不惧。
他着实没想到,杨聪轻易放下这么大的功劳不亲自上报,而让他代劳。
又是一杯酒下肚,他猛然想起来,自己还不知道杨聪的具体斩获如何呢,虽说他想分润人家的功劳,但也不会坏到把人家一笔带过,把所有功劳都算自己头上。
想到这里,他连忙问道:“杨大人,听闻你在广灵大胜鞑子骑兵,不知道具体斩获如何?”
杨聪淡淡的道:“也没什么,就是斩获敌首两千余,俘虏敌众数百,缴获战马千余。”
这!
这还没什么!
刘天和闻言,不由目瞪口呆,就连曾铣都被吓了一跳。
我的天,还没听说过谁能把鞑子打这么惨呢! 大同镇击退了入侵的鞑子骑兵,巡抚刘天和的奏折很快便传到京城。
刘天和在奏折中将此次鞑子入侵的过程做了详细的奏报,看上去好像没什么问题,不过,这个过程貌似都是向着有利于他的方向发展的而已。
一开始他便判断鞑子必将突袭大同镇西北的玉林卫,所以,他事先率大同镇边军精锐赶往玉林卫驻防。
果然,鞑子骑兵主力随即便跨过关外长城,直奔玉林卫而来,好在他已率军在玉林卫严阵以待,鞑子骑兵主力初战失利,很快便退回了塞外,只可惜鞑子骑兵还有两路偏师分别从突入阳和卫和镇虏卫附近突入,流窜至大同府城和蔚州附近。
他收到消息,当即便向朝廷汇报,请求援军,并亲率大同镇边军精锐回防大同府城。
还好,鞑子骑兵两路偏师并未在大同镇肆虐多久,窜入蔚州境内的鞑子骑兵很快便被奉命前来支援的宣府镇边军精锐击退,随后,窜入大同府城附近的鞑子骑兵也被大同镇、太原镇和宣府镇三路边军精锐一起赶走。
此次鞑子入寇前后不到五天时间,大同镇军户和平民并没有什么伤亡,倒是窜入蔚州境内的鞑子骑兵被宣府巡抚杨聪所率的边军精锐围堵在广灵县境内,伤亡惨重。
他在奏折中还详细列举了广灵之战宣府巡抚杨聪的斩获,而其他两处,他则言明因为接战时间太短,鞑子骑兵退的太快,斩获颇微。
这奏折看上去倒不像是大同镇被鞑子骑兵攻破了,而是大同镇、太原镇和宣府镇三路边军精锐联合阻击鞑子骑兵入侵,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可以说,奏折中所述大部分都是实情,杨聪的功劳也是实实在在的,他并没有造假,也没有将杨聪的功劳算在自己头上,他只是转换了一下概念,将鞑子骑兵攻破大同镇一事描绘成他联合太原镇和宣府镇的边军精锐积极抵御鞑子骑兵入侵。
这样算起来,他不但无过,反而有功了,毕竟鞑子骑兵入侵在西北边镇是很常见的事情,只要边镇军户和平民没什么损失,并及时将鞑子骑兵击退,那就算不错了,如果能有斩获,那便算是有功了。
他这奏折着实写的有水平,只可惜,他犯了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他不该在奏折中为杨聪表功。
这年头就是这样,能力和功绩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站队,只要你站队正确,哪怕是个贪官污吏也能平步青云,如果你站错队了,就算你劳苦功高都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