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忙活了几天,一张全新的海防布局图便出来了,按他的规划,想要抵御海盗和倭寇的侵袭其实并不难,因为各地都司卫所众多,一个卫所最多也就负责百余里海岸线的守卫,一个千户所最多也就负责二三十里海岸线的守卫,而且,这个所谓的守卫并不是跟海盗和倭寇拼命,只要他们能及时发现海盗和倭寇的踪迹,并守住各处要隘,防止海盗和倭寇扩散便成,最后的清剿都是由屯卫精锐来完成的。
他也充分考虑了卫所迁徙的难度,尽量避免大规模的迁徙,真正要整体挪窝的卫所并不多。
比如泉州府,永宁卫原本就在海边上,整个海岸线差不多也全在永宁卫底下千户所的守御范围之内,只要在兵力薄弱的地方补充一点屯卫便成,基本上无需迁徙多少屯卫。
又比如苏州府,镇海卫和太仓卫离海岸线本就不远,只要将各千户所驻地稍稍往海边挪一点便成,也不用迁徙多少屯卫。
当然,也有像扬州府这样的,海岸线附近一个卫所都没有,那就没办法了,该迁的还是必须迁,扬州卫、高邮卫和仪真卫都必须向海岸线附近迁徙。
总之,就是一句话,整个四省一京的海岸线附近都划出了大大小小的防区,当地屯卫必须守卫好自己的防区,不让海盗和倭寇从自己防区扩散出去,不管是哪里出了问题,从都司衙门的都指挥使,到卫所指挥使,再到千户所千户都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他这命令连带布防图一发出去,四省一京顿时炸锅了,开什么玩笑,这不“胡搞瞎搞”嘛。
不出几天,弹劾奏折便如同雪片般的飞向京城,很多地方官员“一致认为”这总督大人是在胡乱施为呢,当然,这些上奏弹劾的地方官员大多跟严嵩一党有牵连,又或者直接跟海盗和倭寇有猫腻。
嘉靖看了这些奏折,顿时头大如斗,这杨聪,动静也搞太大了吧,能不能不这么折腾?
夏言在票拟上写的“纸上谈兵,不切实际,拟命浙直总督杨聪收回成命。”正合了他的心思,他干脆连同奏折和夏言的票拟一起包了,令人八百里加急发往金陵。
他的意思很明显,朕也不赞成你这么折腾。
杨聪早就预料到夏言和严嵩会从中阻扰了,他收到嘉靖发来的“大礼包”之后,当即便是洋洋洒洒一大篇回过去,大致意思就是说:
不严防死守如何抵御海盗和倭寇侵袭,东南沿海海盗和倭寇之所以闹的这么凶,就是因为这些人消极抵御甚至私通倭寇,上奏弹劾者是何居心,昭然若揭,他们就是想给海盗和倭寇行方便,拒不执行者可以不执行,不过,他们的辖区一旦遭受海盗和倭寇侵袭,罪加一等,一律拖出去砍了!
好吧,嘉靖看了杨聪的抗辩,觉着也有点道理,那么,怎么办呢?
很简单,嘉靖又命人把杨聪的奏折抄了,发给所有上奏弹劾的地方官员。
他这意思也很明显,你们吵架,可以,但是,要真出了问题,那是真要杀头的! 人大多是怕死的,尤其是贪官污吏,他们贪了那么多银子,总得有命去花不是,明知道会杀头的事情,他们还是不会去做的。
嘉靖摆明了两不相帮之后,地方官员终于渐渐老实了,在杨聪的大力推动下,四省一京的屯卫逐渐向海岸线推移,大明海防体系开始慢慢成型。
海盗和倭寇兴许是被通州之战中明军爆发出的威力给吓到了,劫掠的频率也越来越低了,经历了几次围堵之后,他们更是吓破了胆,只要听闻明军精锐来了,便会被吓得狼狈逃窜,片刻都不敢停留。
随着大明海防体系的建立,海盗和倭寇的势头终于得到了遏制,大明东南沿海也慢慢回归平静。
这个时候南直隶兵工厂也建好,屯卫精锐的火枪和火炮也慢慢装备到位了,杨聪终于可以展开下一步计划了。
他的下一步计划就是造船,被动防御毕竟只是下策,要想彻底解决海盗和倭寇的问题,就必须建造战船,组建水师,控制整个东南海域,让他们无所遁行。
那么,大明水师这会儿到底有多少战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