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有这么多钱维持十万大军的开销吗?
显然是没有的,所以,嘉靖就算不怎么乐意,也必须接受他的建议,不然,安南的问题能不能解决就不好说了。
奏折发到京城,已经是半个月之后的事情了,夏言看了杨聪上奏的内容,眉头不由大皱。
杨聪这家伙也太厉害了,这才到西南不过两个来月,安南莫氏竟然就被他吓得主动来请降了!
这家伙的提议能接受吗?
如果从朝廷的角度出发,那自然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安南之事就是个面子问题,大明朝“册封”的安南国王被人给篡位了,让大明很没面子。
这事说白了就是这么简单,嘉靖派杨聪去西南的主要目的也就是为了给大明找回面子。
这找回面子的方法就多了,嘉靖并没有规定杨聪用哪一种。
如果杨聪能率军直捣升龙,将莫氏一族全部抓到京城来,交给朝廷处理,那自然是最好的。
不过,杨聪这种方式也可以接受的,毕竟安南莫氏认怂了,连国王都不当了,只求大明能给他封个一官半职,继续执掌安南便成,这也算很给大明面子了。
问题,如果让杨聪这么轻松就立此奇功他夏言很没面子啊,或者说,如果让杨聪如此轻松的解决了安南的问题,他这内阁首辅之位可能就坐不了多久了,阳明一脉还不乘势来夺他的权啊!
他思虑再三之后,还是决定,让人把严嵩招来商议一下。
严嵩当然也明白不能让杨聪如此轻易“得逞”,他们处心积虑的把杨聪整到西南去可不是为了让其建功立业的,这收复安南的“奇功”岂能让杨聪轻易得了去!
那么,怎么办呢?
不得不说,严嵩的确毒,他稍微动了动脑筋,便想出了一条毒计。
他这条毒计很简单,那就是逼杨聪去抓安南莫氏。
按他的说法,安南郑氏屡次上奏,这莫氏就是乱臣贼子,篡位之臣,这种人绝对不能轻饶,必须押解到京城受审,以儆效尤,要不然大明其他藩属国还不得纷纷学样啊,到时候今天这个篡位,明天那个篡位,大明颜面何存?
他这样说也有一定的道理,如果大明这会儿还有立朝之初那么强大,那么,没说的,直接出兵,逮住莫氏,押回京城受审,以儆效尤。
问题这会儿大明早已没有立朝之初那么强盛了,别说八十万大军,就算十万大军都维持不了多久啊,嘉靖又会怎么选择呢? 嘉靖还能怎么选择,他就没得选择,因为朝廷没钱啊。
如果不按杨聪的建议招抚安南莫氏,大明就必须出兵征讨安南,一旦大军出发,什么时候能彻底征服安南就不好说了。
他认为,这时间绝对不会少于半年,因为当初成国公朱能率八十万大军征讨安南都花了将近半年时间。
杨聪这总共才召集了十余万大军,一年之内能拿下安南就不错了。
其实,杨聪如果发动突袭,不出一月便能拿下升龙城,因为他有火枪火炮,更有数百艘战船,而升龙城正好在元江最大的河套中,战船开过去,完全可以从三面发动强攻,莫氏根本就抵挡不住。
当然,杨聪压根就没在奏折中提这些,他奏折中就一个意思,最好接受莫氏的投诚,不然,安南之事恐怕没法解决。
嘉靖虽然自诩英明神武,其实就是个井底之蛙,他根本就不知道杨聪手下精锐战斗力有那么强,所以,他认为,还是不开战的好,一旦开战,肯定是旷日持久,到时候粮饷肯定无以为继,大军必定生变。
如果是这样,西南就真的危险了。
至于接受莫登庸的投诚,其实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不但不费一分一厘解决了安南问题,而且还让安南重新成为大明的领地,何乐而不为呢?
他真的有点不明白,夏言为什么会在票拟上那么写,好像不惩治莫登庸,其他藩属国便会跟着造反一般。
有这么严重吗?
他也知道夏言一党和阳明一脉这会儿争的正厉害呢,或许,夏言之所以在票拟上这么写,完全就是因为杨聪是阳明一脉的后起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