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千人护卫,倒是勉强凑合了,嘉靖闻言,微微点了点头,正待开口应了修铁路之事,顺带封杨聪个三省总督什么的,一旁的夏言突然又开口道:“杨大人,皇上御驾出巡那次不是随从上万,你这四五千人怕是远远不够吧,那些宫女和太监呢,皇上难道就不用人服侍了吗?而且,承天府离京城足有两千余里,要是有心人在半路拦截圣驾,光凭四五千人能够抵御吗?”
这话也有一定的道理,人家要是四五千人都凑不够,又怎么敢来拦截圣驾呢?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嘉靖脸上再次露出犹豫之色。
尼玛,你们俩就是诚心捣蛋是吧?
这些家伙,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根本就不管事情的对错,也不管这事能个大明带来多少好处,在他们眼里,对与错压根就没权力重要!
杨聪看了看嘉靖,无奈的解释道:“皇上放心,这火龙车并不是只能做一辆出来,皇上要是觉着不安全,微臣可以做十辆甚至二十辆、三十辆出来,到时候,皇上就算想带上十万大军随驾去承天府都不成问题。” 夏言和严嵩的确是在成心捣蛋,极力阻止杨聪复出。
不过,他们拿火龙车说事就有点自不量力了。
这东西,他们压根就不懂,又怎么能难倒杨聪呢。
什么火龙车不能搭载太多的人,圣驾会有危险,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杨聪甚至都说出了一次性运载十万大军都没问题,嘉靖自然是放心了,他微微点头道:“嗯,那行,这铁路你看怎么修就怎么修吧,总之,两年之内你一定要给朕把铁路修出来,至于沿途的州府,你看你就以礼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出任北直隶、河南、湖广三省总督怎么样,这样,他们总该极力配合了吧?”
这意思就是让杨聪复出了,夏言和严嵩闻言,不由脸色一黯。
这会儿他们也没办法阻止了,因为杨聪已然抓住了嘉靖急着回承天府祭奠太后的心思,这种事,他们如果再阻扰,嘉靖估计该发飙了。
他们只能面无表情的看着杨聪,迎接这位劲敌再次登场。
没想到,杨聪却是苦着脸道:“皇上恕罪,这三省总督微臣恐怕是没办法出任了,因为微臣事情太多,实在没时间啊。”
啊?
这家伙,竟然放着这么好的复出机会不要!
怎么可能?
夏言和严嵩闻言,脸上不由露出疑狐之色,这家伙,莫不是想矫情一番,让皇上给更多的好处吧?
嘉靖亦是满脸疑惑道:“噢,你有什么事忙不过来啊?”
杨聪当然不是在矫情,他是真不想在这个时候复出,因为他还等着看夏言和严嵩恶斗呢。
他想了想,随即解释道:“这最大的事当属《格物致知之理》的最后修撰了,此书已然耽搁了十多年了,微臣着实不想再拖下去了。”
嘉靖闻言,不由语塞,这《格物致知之理》可是传世巨著,连他看着都有点上瘾,而且,他还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希望杨聪能把他的影响加进去,杨聪也一一照办了。
这书如果能刊印出去,那他嘉靖皇帝的“美名”肯定能随之流传后世。
杨聪说的没错,这书都已经耽搁十多年了,还能再耽搁下去吗?
嘉靖想了想,随即咬牙道:“所谓慢工出细活,这书反正都已经编修了十几年了,也不差这两年,再说了,你在出任三省总督的时候也能好好琢磨琢磨,兴许还能编修的更精彩也不一定呢。”
这意思就是执意要杨聪出任三省总督了,看样子,嘉靖是真的急着回承天府祭奠自己的老母亲,他甚至连《格物致知之理》这样的鸿篇巨著都顾不上了。
别啊,皇上,你还是让杨聪这小子去编书得了。
夏言和严嵩内心里都在呐喊,不过,他们却不敢吱声,因为他们都知道,违逆嘉靖的意愿,必然会适得其反。
他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杨聪这小子借修铁路之机复出了。
没想到,杨聪还是苦着脸道:“皇上,就算这《格物致知之理》可以拖一拖,微臣几个学生也不能拖啊,尤其海瑞,年纪都跟微臣差不多了,这会儿还只是个举人呢,微臣还想细心调教一番,争取让他尽快金榜题名,为国效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