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才区区六章,已经勾勒出一本跨时代巨著的轮廓。
她可不会傻到去,硬碰小昏侯这块顽石。
她很讨厌小昏侯的纨绔,但不妨碍她喜欢《石头记》里的梦幻仙境、情深和缠绵。
以前文人用竹简来写,为避免竹简过重,一本几十万字的书需要用牛车来拉,都是把复杂的故事往简单写,千言万语一笔带过,从未有人这样写过这样巨篇小说。
而小昏侯用纸来写“长篇小说”,完全无需顾忌这一点。哪怕数十万百万字,也不过区区一本轻便的纸书而已,随手可携带。
这是跨时代的巨著,横空出世,足以震撼金陵城的文坛。
春秋以来先贤们的古籍,读书人早就看了不知多少遍,都看腻了。
谁不想看一点新鲜的东西?
小昏侯已经动笔写长篇小说《石头记》,抢占了大先机。整个大楚的书生们,一旦得知,必然闻风而动。
她要干的正事,就是让谢氏门阀,尽早紧跟这股即将爆发的大风头,抢占先机,多出一些文学人才。
当不了第一部长篇巨著小说,抢先写出第二部、第三部,也好啊!
名望,对于门阀士子来说,这是头等重要的事情。
名望越高之人,朝廷也好,皇帝也好,一旦听闻这种名望极高的高人在乡野出现,都会特别“征辟”为高官。
想要高官厚禄,不在年青的时候扬名立万,博得皇帝和天下士人的赏识,那老了就没什么机会了。
像贾老先生这样出身低微的儒生,眼皮子终究是太浅了点,而且没有门阀大族的帮衬,想在金陵城出名也难。只能寻那种金陵城雪地裸奔的偏门怪招,来扬名立万,这可不是出仕为官的正道。
她想到这里立刻派人,去谢府招来侄子谢灵云。
谢灵云匆匆而至。
二夫人谢灵云将一个盒子,交给谢灵云,淡淡的叮嘱道:“盒中有一本最新潮的小说,文学造诣极高。
若是能领悟其中一二分真髓,可令你再上一层楼,登堂入室,成为金陵文学大家!
你回去好好读,读完之后,抓紧时间去写...争取早点写出大楚皇朝第二部长篇巨著小说。
只凭县衙一介小吏,你永无出头之日。文学扬名才是大道,你的毕生富贵,皆在里面了。”
她也不好直接说,毕竟这本《石头记》...有几章内容,太过“香闺之乐”,说来令人难以启齿。
还是自己回去,慢慢看,慢慢领悟。
“是,姑姑!侄儿回去,定好好读一番。”
谢灵云一头雾水。
抱着盒子,离开平王府。
他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新书。
但他还是很信服姑姑的,姑姑的文学造诣比他更高。一旦发现有好书,都会立刻让他去多看多学。
他现在还只是金陵青年第一诗赋高手,只能在年轻人中间吹嘘一下。离金陵文学大家,登堂入室,还相差颇大的距离。
不知是什么新书,学到一二分本事,就能登堂入室?!
...
钱大总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从他的远方侄子——平王府的一个年青小伙计那里,打听到他手里有一本《石头记》四抄本,花了一两银子才买到。
他也弄明白了一件事情,二夫人喜欢的《石头记》,居然是姑爷小昏侯最新写的小说。
钱大总管不由惊诧,姑爷还真能写。
当初写了一车几百卷的竹简,送去公车府,还没过瘾,又开始大写特写了。
郡主、祖儿小姐、狄儿小姐抄写了二抄本,又借给了私塾的其他少年们,三抄、四抄,然后传了出来。
这也不奇怪,整个金陵城里,目前只有平王府才有《石头记》,别处可寻不着。
王府的私塾,上百名少年少女们全都沦陷了,整个春节都在疯狂的抄写这《石头记》,三抄本的数量不在少数。
钱大总管也不知这书里写了什么,手里拿着重金买来的这本《石头记》四抄本,坐在王府亭阁里,摇头晃脑的读着。
他不是太懂。但是,读着非常过瘾。
府里一位管事,很好奇的凑过来。
他识字,但水平不高,看的一头雾水,笑嘻嘻请教的问道:“大总管,这里面一大堆文绉绉的字,看的小人稀里糊涂。您看得懂吗?”
“这是给你看的书吗?这是文人看的书。走远些,勿要打搅本总管看书!”
钱大总管冷笑。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二夫人这么喜欢《石头记》。府里谁更懂这书,谁才更受到二夫人的欣赏。
李氏子弟们,不论是少年,还是青年,更是几乎人手一本,都在看。
他要不多看一点,岂不是听不懂二夫人在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