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派的崛起,那是大楚的中低层富庶家庭急剧增多,读书人急剧增多。儒派和门阀勋贵派的争斗,绝非以卵击石这么简单。
门阀勋贵靠着“岁举制”,牢牢掌握着举荐入仕的大权,占了每年殿试一百余个名额里的绝大部分名额,排挤普通儒生步入朝廷。
这让天下数万计的儒生们充满了怨气,对岁举制日益不满,一门心思要改制。
御史大夫孔寒友,便是在朝堂上,为儒生们摇旗呐喊的领袖。
“啧啧,他们斗起来,可有好戏看了!小昏侯,你属于哪一派啊?我看你骂人,你嘴巴最毒,比看他们骂人过瘾。”
太子项天歌满脸的兴奋,他还年少,未来的储君,对谁胜谁败没什么想法,是无所谓的,也就图个热闹。
“我?前朝‘余孽’小昏侯啊,非门阀勋贵派、非儒派,他们两边都不屑与我为伍,我也就看热闹就好!”
楚天秀撇了撇嘴。
太子项天歌一愣,拍了拍脑袋,“哎呀,忘了你这先楚的熊氏后裔了,不是打江山的功勋!太祖把你家封了昏侯...那可别怨我,是你老祖宗太没用。”
“...”
楚天秀无语。
他有什么好怨的。
老刘家的一个好好的帝位,被你老祖宗项羽的“鸿门宴”给坑了,那才叫冤呢。虽然为了弥补,封了一个汉王,但现在不也跟昏侯府一样倒霉。
“别得瑟了,你们项家皇族也就西楚霸王最厉害,其他人一般般。时候不早,赶紧走吧!”
楚天秀说着,和太子项天歌,跟着众朝臣们进入皇宫内。
这大朝争,两派指桑骂槐,只要别骂他就行,跟他关系不大。
当然,谁要是愿意出一个好价钱。
他小昏侯也不介意提供一些炮火支援,只要价钱好,别说骂人了,让他骂自己也行啊!楚天秀和太子项天歌在去金銮殿,上午朝的路上。
项天歌询问《大楚邸报》的发行情况,楚天秀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两人正热切的聊着天。
身为太子,每日要忙着学习国政,项天歌肯定不能亲自操办邸报的细节。
所以,这《大楚邸报》都是楚天秀一手操办。
路上却遇到了御史大夫孔寒友和董贤良,以及御史台的一群御史官员。
一大群御史们跟在御史大夫孔寒友身后,一个个衣冠正经,神情庄严肃穆,犹如奔赴战场一般,杀气昂扬。
今日大午朝,乃是事关儒派在大楚兴盛的一场旷世大战。
儒派大兴,这是天时。
有皇帝在背后支持,他们占据了地利。
唯独在朝堂上,御史这边人少,不如丞相府势力众,缺乏了人和。
但无论如何,也要击破“岁举制”,从门阀勋贵派的手里,拿到至少一小半的入仕名额。
若是此战失败,恐怕儒派官员,未来数十年都没有崛起的希望。
董贤良袖内拿着一份奏疏,心思沉重,想着在金銮殿上如何应对这场大战,根本没有注意到小昏侯。
“哎呀,孔大人气色不错,大人可缺人手啊?”
楚天秀看到孔寒友,立刻朝孔寒友挤眉弄眼,手里搓了搓手指,充满了暗示。
价钱!
只要肯给一个好价钱,他不吝啬加入战圈,和儒派一起战斗,抨击门阀勋贵派,火中取栗。
“小昏侯这是年少有为,意气风发啊!老夫昨夜看了十几章《石头记》,惊为天人!老夫很看好你的文学天赋,下了朝再赐教,切磋技艺!告辞!”
孔寒友装聋作哑,浑然不提那三份秘密协议的事情。
楚天秀大为失望,这孔寒友这么小气,一份都不愿意签。
那他就没办法出手,帮助儒派了。
很快,楚天秀又遇上了丞相府的王肃副相等一行人。
“哎呀呀,王大人!今日大午朝怕是有大事要发生。王大人可需要帮忙啊?”
楚天秀连忙故技重施一番,各种暗示他可以帮门阀勋贵派,打压孔寒友儒派。
当然,好处肯定是要给的!
“朝堂险恶,小昏侯你身上的污点太多,小心被御史台抨击。还是远离这浑水为妙。”
王肃副相眯眼笑,没理会小昏侯的暗示,甩袖而去。
在朝堂上,门阀勋贵官员的势力何等的雄厚,占了九成以上的官员,哪里需要请小昏侯这样的外援?
只是这小昏侯死缠烂打的功夫的确了得,又发明了一个威力巨大的《大楚邸报》。
丞相府这边寻思着《大楚邸报》的威力巨大,也不想去招这小昏侯,就当小昏侯不存在吧。
这朝堂大争,没小昏侯什么事。
楚天秀见王肃副相一群官员离去,不由摇头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