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粟、桑弘阳高达五十分以上,比其他秀才们遥遥领先一大截。
这,这简直不可思议。
“这...国试举子名单无误?这东方粟、桑弘阳何许人也?”
项燕然面色错愕。
“请丞相和御史大人,禀报吧!”
楚天秀一笑,回头看了看丞相孔寒友和御史大夫王肃。
“陛下,臣等三名主副考官一起批卷...确认无误。”
“东方粟,出身平原郡人氏,自诩诸子百家无所不通。”
“桑弘阳,出身洛阳富商,精于心算,商家,最通市井买卖。”
“朱卖臣,吴县人氏,寒民,家贫好学,卖柴为生,通读百家。”
“张烫,杜陵人氏,法家弟子,精通律法,通读百家。”
“东郭襄阳,齐国人士,盐商子弟。”
“孔径,南阳人氏,铁商子弟。”
“苏伍,金陵官宦子弟,纵横学。”
“汲暗,濮阳人氏,官宦子弟。黄老之学。”
“以上人等,臣一一面见,的确个个都是罕见的人才,非常人能及。这份名单,臣...无话可说。”
丞相孔寒友无奈的禀报。
他起初以为这份国试考卷,无人能对答。
可是,结果让他感到错愕,这大楚皇朝藏龙卧虎。
只是,排名最前面的一群秀才,几乎都不是儒生,也不是门阀勋贵士子。他们出身于各地的平民、富商、大地主、官宦家庭,却是所学博杂,忽然一夜之间冒了出来。
不过,让孔寒友稍微心慰的是,这样的人才终究是少数。
前二三十名,很多是这些奇怪的人。
而在三十名到一百名之间开始出现数众多的门阀士子,以及少量的儒生。
在一百名到二百名之间,开始出现大量的儒生。...毕竟儒生的人数最为庞大,人多势众,挑完了前面的一批,总算轮到他们了。虽然他们分数也才一二十分不到。
门阀勋贵士子们、儒生们虽然在大考中没有出类拔萃,却也占了相当的数量。
这个十分意外的结果,让孔寒友和王肃都默然,最后接受了。
皇帝推行庚子新政,要从天下选才,定然不是选那些庸才。国试最前面那一小撮,几乎清一色的顶尖级人才。
这份国试名单,显然让儒派、门阀勋贵派,还有皇帝,都会感到比较满意。朝堂上。
皇帝项燕然和众朝臣们对这份国试举子名单并无异议,通过了名单。
毕竟由小昏侯、丞相孔寒友、御史大夫王肃,一名侯爵两名三公大臣一起判卷,卷子是断然没有什么差错的。
次日。
金陵贡院,大门两侧的院墙上。
张贴着一排长长的红榜名单——大楚科举大考,第三轮国试名单,正式公布。
上千名秀才们聚集在贡院门外,拥挤着观看榜单。
有二百名秀才们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中举名单上,不由惊喜若狂,狂吼,仰天大笑。
这么艰难的国事考题,居然还能中举,简直跟走了狗屎运一样。
“恭喜东方兄,国试高中榜首!”
桑弘阳拱手道。
“哈哈,哪里!桑弘老弟也是实力强悍,你我二人果然拿下了庚子科举前两名!待殿试上,再比一比高下!”
东方粟大笑。
贾生呆呆的望着举人名单,在排位最后的数十人中,找到了他的名字,“贾生,金陵人氏,二十分”。
“中了!”
“哈哈,我居然中举了!”
贾生呢喃着,难以置信,又哭又笑,老泪纵横。
感觉就像是在做梦一般。
这国试大考二十分,并非他答对了两道题。而是东拼西凑,几乎每道题都蒙中了一点分数,拿到了两三分。
想他贾生年近五十,大半辈子的贫寒潦倒,靠着教书维持生计,平日嗜读书,在平王府里读书难以计数,如今终于熬出了头,成了朝廷正式举人。
只要中了举人便有保底了,最起码也能在郡县当一名小吏。
如果能在接下来的殿试中进士,就更不得了,直接就是一名治理一方的县令。
这意味着,他贾生终于不再是平民百姓,能当上朝廷官吏了。
然而,更多落榜的秀才们在抱头痛哭。
他们这些秀才从大楚皇朝百郡千县而来,满怀的希望,却在国试中最终落选。
“太难了!”
“都怨小昏侯,考题如此之难,有几人能够答得上来?...罢了,罢了,我回去看书,来年再来赴考。”
“我准备留在金陵城,准备来年的大考。这里书多,什么都能看到一些。”
...
又过了两日,便是第四轮殿试。
皇帝项燕然高坐于金銮宝座,蔡和大太监在一旁伺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