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道如此,还不如不来呢!
他们在金陵城里破口大骂,皇帝反正也看不到这些实情,将信将疑。
现在这一来丹阳县,到处一看。
卧槽!
这亮瞎眼的政绩,似乎都是真的。
众大臣们心中都想吐血了。
小昏侯治理一县这么厉害,硬是把丹阳县打造了一座钢铁重镇,富得遍地流油,政绩冠绝大楚百郡千县。
别说跟其它县相比了,连一些“郡”,都快比不上一座丹阳县了。
这样下去,不出三五年,丹阳县节节暴涨,就可以和那些传统的郡府“长沙、宛陵”比财力了。
他们这些大臣怎么办?
是承认小昏侯的政绩?
还是继续打压小昏侯?
孔寒友和王肃相视一眼,彼此都心中凛然。
他们此刻心中清楚。
小昏侯的政绩应该七八不离九,差不多都是真的。如果小昏侯是他们自己这边的人,早就吹捧上天了,打造成了最闪耀的政坛新星。
可是,小昏侯不是自己人啊!
这政绩还能承认吗?
“不行,就算鸡蛋里挑骨头,也要找到丹阳县的大毛病出来!否则,怕是要被小昏侯给翻盘了,一举得势了。”
小昏侯治理能力太可怕了,简直令人心惊胆寒。
小昏侯一旦晋升郡守,甚至再进一步位列九卿,步入朝堂成为部堂高官。他笼络那些科举进士,非儒家、非权贵,组成第三派系势力。
到时候,其他人谁能与之抗衡?!大楚皇帝和大楚们吃完这顿晚饭。
心头滋味各是不同。
皇帝是很高兴。
但是大臣们心头酸溜溜的,饭菜在嘴里,那都不是滋味。
等慢腾腾的吃完晚膳,已经到了入夜时分。
夜。
丹阳县居然又变了一副摸样。
白天的丹阳城是一座大火炉,几乎像是在燃烧一样,到处都是叮当当响。
入夜之后,丹阳城迅速安静了下来,只有极少数铁匠铺还在赶工。
但是,铁匠们并未回家,反而来到小巷子深处,一些农家大院子,一二百人成群的聚拢在一起。
皇帝和众大臣们都奇怪,跟着去查勘情况。
他们进了小巷。
发现这丹阳县城,家家户户,夜不闭门。
屋内屋外,随处可见昂贵的铁器。
也没人特意去收拾。
也不怕被盗走。
上古尧舜时代,所谓的圣人之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也莫过于此吧!
在巷子深处,一座很大的土院子中央,却看见一名读书人,手里拿着一卷教材,站在一块巨大的木板前面,写写画画。
“这是1、2...10,用来记账的数字。今日,我们教新学的加减发、乘除法。一把菜刀二百文,三把菜刀是多少文铜钱?”
那读书人讲道。
那些粗糙铁匠们围了一圈,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跟着读书人,笨拙的一个一个念木板上的数字。
这应该是一座非常简单的学校。
皇帝和大臣们站在成群的铁匠人群的后面,难以置信。
看样子,不管老人妇孺,这里似乎谁都可以来学。
也没人让他们这群外人出去。
“这...这是什么学校?”
太常卢梓惊呆了。
“这是丹阳夜校,这夜校咱们丹阳城内有几十所,就是教算术、识字,还有,教怎么打铁。
这先生,是县令大老爷出的银子,请来教咱们这些老百姓的,不用教学费。不学白不学,三天不学就落后了。
很多打铁不懂的东西,都要在这里学,切磋技艺。你们是外来人吧,多学学也有好处!”
旁边一个老铁匠转过头,看了他们一眼道。
皇帝和众大臣们都是难以置信。
丹阳县民,居然在读夜校。
丹阳县政绩清单上,只写新办一堆私塾。
他们原以为,教授一群低龄的蒙童而已。
却没想到,全城百姓都要学。几万人,全都在上夜校。
白天没时间学,干脆晚上,在夜校里学。
“这里的先生还教你们打铁?一个读书先生,比你们打了一辈子铁的匠人,还会打铁?”
卢梓诧异。
“先生当然不会打铁,可是县令大老爷会啊!他写了很多书,让先生们照着念就行了。
县令大老爷啥都懂,这新式土高炉、炒钢就是他发明的。
他还写书,《钢铁材料和原理》,说往里面加不同的东西,就变成了不同的钢。让我们丹阳铁匠们都要学,发明出更好的钢。有新钢材出来,他重重有奖。”
老铁匠很是自豪。
众大臣面面相觑。
小昏侯太强悍了!
小昏侯这是以一人之力,把丹阳县炼铁术,给拔高了一个档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