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官员一挑头,其余不少众大臣们,也纷纷跟着点头,交口称赞。
皇帝项燕然心头一震。
圣人?!
尧舜?
何为圣人?圣明君主,方为圣人。
那是古之天子,史书记载的圣贤时代。
而且最重要的是,尧天子、舜天子,是施行天子禅让制,而不是皇位世袭制。
一位圣人,将天子位,让渡给另一位圣人。
如果小昏侯是当世圣人.....那在位的天子又算什么?
孔寒友和王肃看到了皇帝脸色变化,相视一眼,嘴角淡淡一笑,皆是默然不言。
这把火候,差不多够了,无需他们再添柴加火。
什么罪名,能让小昏侯翻不了身?
想要从丹阳县政绩造假入手,给小昏侯定罪,已经是毫无可能了。
这丹阳县的政绩,只会让小昏侯一飞冲天。
可是,小昏侯依然有“弱点”。
这个弱点,就是他乃前朝君王后裔,比别人更有机会“谋反”!
“谋反”,有的时候根本不需要证据。
只需要让皇帝心中起疑,觉得小昏侯有谋反之心,那就足以扎下一个血淋淋的钉子,刺的皇帝侧面难眠了。
证据什么的,有那么重要吗?
只要皇帝心中起疑,稍微一开口,他们便能察觉到皇帝的心意变化,立刻奉上无数的“罪证”。
那个时候,整座丹阳城,人人打铁,家家户户都备有甲胄,枕戈待旦,这就是“罪证”。
问题的关键,从来不在罪证上。
而在于,“挑拨”皇帝心头的那根弦,让他“确信”,小昏侯有谋反之心。
他们这些三公大臣们,历经无数洗礼才登上朝堂高官,当然不屑于用“诬陷”这种低劣的小伎俩。
诬陷,直接说小昏侯私造兵械,意图谋反。
那是最低级的技巧,太过生硬。
摆明了强烈的意图,要小昏侯死,这太容易惹皇帝的怀疑和反感且不说。
而且,万一诬陷小昏侯不成,倒戈一击,他们反而自身惹祸上身。
可是,换另外一个法子。
捧杀!
把小昏侯吹捧成“古之圣贤,比肩尧舜”。
那可就不同。
吹捧而已,不管怎样都不会让自己惹上构陷王侯的罪名。
一旦给皇帝心头扎下这根血淋淋的刺,夜里睡不着觉了,那小昏侯便死期不远。
这大楚皇朝,只有皇帝能让小昏侯去死。
杀人,莫过于诛心!
心死,人灭!
皇帝负手站在私塾门外,听着私塾内孩童们呀呀的声音,双眸阴晴不定,脸色变幻,陷入深深的沉默。
众大臣们站在他身后,皆垂手而立,静默。
他们在等,等皇帝心头那股火的爆发。
只要皇帝恼羞成怒,一开口,哪怕是随便一句轻飘飘的疑问。
他们都能察觉出异样,把小昏侯架在火上猛烧。
...
皇帝项燕然面无表情的站在私塾院外,心中百味交际,默默思绪着。
他今日微服私访,丹阳县之行,确实见到了他从未见过的震撼的事情。
这丹阳县,随处可见巨型水车、耕牛。库房钱粮充盈,半年暴增十倍。
兵丁一个个自备铠甲,壮硕而威武!
小吏衙役们恭谦礼让,丝毫不见飞扬跋扈!
百姓家家户户,顿顿吃得上肉!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古之圣贤,尧舜盛世,也不过如此了。
小昏侯治理丹阳县....不,小昏侯根本没在丹阳县,他一直在金陵城休病假。
小昏在百里之外,遥遥治理郡县。
丹阳县,依然飞腾了。
这丹阳县,就如同古代传说中的圣人治理一般。
他梦寐以求的大楚皇朝盛世...居然在这小小的丹阳县城里,实现了。
难道..他这天子,日后要让贤?
...
“今晚的课就上到这里。全体起立,唱县令大人亲自编撰的《大楚皇朝之歌》!”
教书先生说道。
“《大楚皇朝之歌》!”
“誓死效忠皇帝,誓死效忠大楚!”
“我们圣明的天子,胸怀天下,兼容并蓄。我们圣明的天子,眼光如炬,必将带领我们走向无垠的天地!”
“一统天下,平定诸侯!”
“北征匈奴,燕然勒石,封狼居胥!”
“打通丝绸之路,征服西域...定要让万国朝拜,我巍巍大楚皇朝!万国君主,觐见我大楚天子!”
土院子内,众蒙童们从简陋的凳子上站起,朗朗歌声,回荡四方。
皇帝项燕然恍惚间,两滴泪花,无声无息掉了下来。
匈奴境内,有一座燕然山。
北征匈奴,燕然勒石,刻上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