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侯纸的成本出奇的便宜,比竹简还便宜。
那么以纸代简,还有问题吗?
一卷百页书,不过上百文铜钱。天下儒生、士子,都会第一时间丢弃竹简,改用极为轻便的昏侯纸抄写书籍。
学子们千里求学,再也不用为无法携带书籍而犯愁了。
这一切的前提是...小昏侯舍得把纸价降低下来。他的后台太硬,很难逼迫他。
不管了。
明日早朝,他便上书陛下,表彰小昏侯的造纸大功,尽量让昏侯纸推广到整个大楚的郡、县、封国。
让天下文人士子,早日都可以用上昏侯纸。
孔寒友心意已决。
“小昏侯造纸,乃是天下奇功。他虽然纨绔,但凭造纸奇功一件,足以抵消早先无数顽劣之事。吾明日早朝,跟陛下奏报此事。
此事你们就不用再管了...至于昏侯纸的成本,不可入第四人之耳。以免得罪平王和小昏侯。”
孔寒友正色道,“对了,腊八的殿试策问就快到了。你们二人这几日便在孔府里安心读书,做学问。早日出仕,协助君王,匡扶天下社稷!”
“是!”
“弟子谨记,定当全力以赴!”
董贤良、晁方正立刻一起拱手。
心中都是对恩师无比的感激。
孔寒友身为御使大夫,手中每年有一个岁举的举荐名额。再加上孔府还有一个名额。
孔氏身为大楚的大族,府中众多孔氏子弟,都在等着举荐出仕的机会。
但孔寒友依然将这两个名额,给了他们这两位得意弟子。
此乃恩师之大义也。公车府收到的举荐书在初审之后,便交到丞相府去二次审查。审查举荐书中的内容言语,是否有“荒诞乖戾、冒犯圣颜”之处。
腊月初五。
皇宫内白雪皑皑,颇为冷清。
丞相府众官员们都躲在府邸内,烧着炭炉一边审查,总算将整整一辆牛车一百余人的举荐书,给逐一审查完毕。
“今年不错啊,御史大夫孔大人的爱徒董贤良、晁方正,金陵第一诗赋才子谢灵云、平王府李敢年,都是年青一辈中的翘楚。”
“呵呵,九卿太常大儒卢梓的弟子贾玉,也是金陵有名的年轻才子。大儒萧恭望的弟子公孙鸿,今年也举荐出仕。”
“九卿大农令杨褚大人,举荐的是主父焰。”
“今年,真是人才济济啊!”
丞相府邸值守的众官员们都是交口称赞。
因为所有举荐书,都是王侯、公卿、二千石郡守以上官员举荐上来的。正常情况下,都是不会被驳回。
但还是有一桩头疼的事情!
小昏侯楚天秀这个金陵第一大纨绔,没人举荐他,他单独送了一辆牛车的《自荐出仕书》到公车府。
公车府杨绛大人望而生畏,不敢去审,派人直接拉到丞相府来了。
丞相府值守的官员们看到,这份史无前例的《自荐书》,都是瞠目结舌,伤透了脑筋。
小昏侯一个人的自荐书份量,抵得上前面的一百人了。
这意味着,他们今年审查的工作量,足足是往年的两倍之多。本来岁举的人员名单,今天就可以上报给皇帝的,结果还得耽误一两天。
但没辙。
昏侯府的侯爵还在,他们也没有理由,不让小昏侯自荐出仕。
既然送来了,也不能看都不看直接驳回。小昏侯这个混不吝,万一闹起事来,也让人头痛。
所以还是得审一审。
这份整整一车的自荐书,放在最后一个审核。
“诸位,每人拿一卷,看看文辞是否有问题!若是没什么问题,就直接加进岁举的名单吧!”
谢胡雍主相随手拿了一卷,吩咐道。
今日他负责值守。
副相王肃今日歇假,不在丞相府。
另有两位长史崔钧国、郑良,以及丞相府众大小的佐官、小吏数十名们。
众大小官员们各自从一堆竹简里取了一卷观看。
奇了!
他们本有些轻视,但这一看,居然...还看得津津有味,颇为过瘾。
小昏侯的脑洞太大,用了数百卷的竹简,全身上下无死角,旁征博引,硬是把自己夸出花来了。
“这卷是他夸自己脸蛋俊美的,自古以来未有如他这般俊美,整整用了一千字长文,华丽的令人惊叹啊。哪位大人要欣赏这一卷?”
“下官这里有一卷,夸他的信誉高洁。里面讲了一个他的故事,十年前欠了友人一文铜钱,十年后依然记得归还。
他管这叫‘君子欠一文,十年必还之’,可见他小昏侯信誉之高洁!郑大人,你那卷可看完?来换一卷。”
“这卷是讲他神勇之状,写他有一日喝了数十碗烈酒,傍晚景阳冈遇上猛虎,当场厮杀起来,拳拳到肉,一手死扣虎头,一手痛击虎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