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氏赘婿_作者:百里玺(485)

2020-10-15 百里玺

唯独,小昏侯和谢安然,年纪轻轻二三十余岁便阙升九卿之上,为少帝的辅政大臣。

他们两个比其他大臣差了三十余岁,便位居九卿之列,身为少帝的辅政大臣。

这在整个大楚皇朝,都是极为罕见的。

...

接下来,为皇帝治丧,众臣们忙碌了数日。

然,国不可一日无主,马上便要太子登基。

太子项天歌在金陵的四位辅政大臣丞相孔寒友、御史大夫王肃、骠骑将军小昏侯、少府谢安然的协助下,迅速登基称帝,开始治理大楚皇朝的国政。

项天歌从太子忽然一夜之间登基称帝,显然是很不适应这种变化,对如何处理朝政也是束手无策。

十路诸侯新败,朝廷的头等大事当然是处理这些败亡的诸侯和他们的眷属、手下势力。

每逢早朝,数百名大臣们纷纷上奏国政,各持己见,吵闹成一团。

项天歌呆坐在金銮宝殿高高的宝座上,望着下面黑压压的一片众臣们争吵,感觉脑中嗡嗡响,一片浑浑噩噩。

以前父皇在皇座的时候,他坐在太子位上,只觉得国政简单,而且枯燥、无聊。明明很简单的事情,大臣们非要争论不休。

现在他坐在当初父皇的位子上,要做决定的时候,才觉得千头万绪,无数棘手的事情。

诸侯之乱,尚有大量的余孽潜逃,需要追捕。

叛军逃散的士兵,在各郡作乱,流寇大增,需要立刻去清剿。

秋粮收割在即,但是许多县城,连县令都被诸侯给杀了。被诸侯叛军攻陷的小县城,更是难以计数,地方财政极为困难。

一桩接着一桩,一起朝他扑面而来,如山压顶。

项天歌方才体会到,国政何其艰难,每一个决定,都会涉及到千家万户,需要绞尽脑汁去考虑对策。

当然,也轮不上他来做决定。

太尉李荣还在北疆的朔方一带,其余四位辅政大臣代为主持国政,只要他们几个商量出来方案,最后上报给少帝,他点一下头便可。

项天歌坐在金銮殿上,满脸的茫然,大量的奏章都听的发懵,只能看着四位辅政大臣让他们拿主意。

楚天秀在朝堂上,很少出声。

倒不是没他说话的份。

以他立下的赫赫战功,在军中和民间飙升的威望,众大臣们看他都心里发憷。

虽然在朝堂上,他依然是“少数派”。但是敢和他叫板的大臣,那是屈指可数。五大辅政大臣里面,除了太尉李荣,其他三个加起来也不够和他打的。

这些朝廷奏章看似重大,但对大楚来算,其实大多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无关大势,他懒得去费神。

真正的大事,在诸侯叛乱,这桩已经解决了。还有一桩,则是匈奴,北征匈奴是一个大工程。

内政小事,让丞相孔寒友、御史大夫王肃和少府谢安然去拿主意便是了。

他也低调一些,省的被那些大臣嫉妒眼红。

...

三千里之外。

古代的消息传递慢,南方的消息传到北方边境,需要耗费较长的一段时间。哪怕是信鸽,也要五六天到十天左右不等。

大楚皇朝遥远的北疆边城——朔方城。

朔方是抵御匈奴的最前沿的一座坚固的城池,有民户三万。虽是民户,但边民一向彪悍。

另囤有朝廷精锐骑兵五万之众。

总共八万军民。

太尉李荣抵达北疆之后,直接在最边境的朔方城坐镇,监视匈奴大军动向。

朔方城驻扎的兵马不算多。

却见,朔方城外数十里之地,一座座巨大的帐篷林立。密密麻麻,多达五十万大军。

匈奴军虽极为庞大,却并不攻城。

一点攻打朔方的意思都没有。

匈奴清一色的轻骑兵,善平原作战,在敌军行军途中战斗,骑射和劫掠粮草。而不善于攻城,想要攻下这座太尉李荣亲自坐镇的朔方城,恐怕阵亡十万匈奴也不够。

这是人口稀少的匈奴,绝对无法承受的损失。

强攻朔方城,毫无意义,付出的代价却巨大。

毕竟大楚皇朝遍地都是坚城重堡。

打了朔方,后面还有城池更高大的太原城,离长安和洛阳还远着呢。恐怕攻打两三座这样的坚城,匈奴死伤二三十万,就快要亡国了。

匈奴五十万大军围攻而不攻,朔方城一直安然无恙。

城下,匈奴王,军臣单于带着手下众匈奴将们,正在观望城上。

城头上,李荣和众将士们正在观望城下。

“平王,你们被围两个月,城内粮尽了吧?

十余诸侯大举叛乱,大楚皇朝已经乱成了一锅粥。整个中原被诸侯百万大军所风格,金陵朝廷纵然想支援你,也是有心无力。粮草补给,兵力更是不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