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得噩耗,丫鬟们哀嚎不止,婆子们两眼一翻。卫昭无奈摇头,入了南府还有活命的机会,再留在周家,怕是连明早的太阳都看不见了。
福熙长公主跟着款款走出,见到丫鬟婆子的惨相也不禁微微蹙了蹙眉。
“老夫人痛失孙女,言语间难免刻薄了些。”
卫昭不在意的摆摆手:“早就有准备了,今日算是不错了,还得多谢长公主呢。”
福熙长公主笑道:“我却也没帮上什么。”她拨了拨发间金步摇,意有所指道:“后宫的争斗比之后宅有过之而无不及,本宫也是经过风浪的,似周家这等事见过不知多少。后宅之中多的是手段,你看到的未必就是真的。”
卫昭想了想,忽然笑道:“倒也是巧了,本官经历的两桩案子都是这个理儿。”
“既然卫大人心中有数,本宫也不多言了。永安郡王这几日精神见好,本宫再次谢过长孙大人。”
长孙恪见了礼,道:“本官送药,求的就是长公主出面。如此两不相欠,长公主不必言谢。”
福熙长公主笑道:“长孙大人倒是性情耿直。”
目送长公主离开,卫昭和长孙恪也上了车,后面跟着几辆南府的车,押着一众丫鬟婆子,压抑的抽泣声隐隐从车里传出,惹得街上百姓纷纷侧目,对南府愈发敬而远之。
卫昭摸了摸鼻子,有些不好意思道:“似乎,又给你抹黑了。”
长孙恪不以为意道:“你知道我不黑就行了。”
卫昭:……总觉得他在调情但他没有证据。
第76章
卫晞选好了城郊一块坟地。停灵三日后便亲自送余氏上路。眼睁睁看着棺木下葬,又给坟上添了最后一捧土才回了侯府。
当夜暴雨交加,城外废弃的破庙里有不少因大雨阻隔而被迫在此避雨的过路人。有商队,也有附近的农户。庙东南角是一队贩茶的商队,商队领头的是个身材瘦小的男子。他外罩黑色大氅,整张脸掩在兜帽下。正是白日才下葬的余氏。
商队其他人都是沈青萍亲自挑选护送余氏回玉山的护卫。余氏知道这些人只听命于卫晞。她还知道完颜鸿就要到边境了,而卫晞却一定不会叫完颜鸿死在大齐境内。所以,这些人与其是护送余氏,不如说是盯着余氏不叫她插手朔北六州之事。
但棋已开局,岂能就此罢手。她阴沉的望着庙外如瀑布般倾盆而下的大雨,狂风席卷,枝叶残败。
山雨欲来,谁都阻拦不了。
……
霍宝儿这两日忙进忙出,就连卫昭都抓不住他的影儿。且不说这个,往日抠抠搜搜的霍宝儿竟破天荒的给自己置办了一身新衣裳,头发更是梳的一丝不苟,活像一只开了屏了公孔雀!
好不容易逮住霍宝儿,卫昭气愤的问他:“你整日忙忙叨叨的做什么呢!”
霍宝儿一脸无辜:“开铺子啊!”
卫昭一敲脑袋,最近被樊楼那案子烦的,险些忘了太华街的铺子。他松开揪住霍宝儿衣领的手,又狗腿的替霍宝儿抚平衣服上被掐出的褶皱,拖过一旁的椅子一把将霍宝儿按下,笑眯眯问:“铺子开了?”
霍宝儿惊叹于他家少爷变脸如此之快,坐在少爷亲自给他搬的椅子上,简直如坐针毡。他屁股不安的扭来扭去,鹌鹑似的点了点头。
卫昭双眼亮晶晶:“做什么营生的?”
“书馆。”
卫昭笑容一僵,失望之情溢于言表。太华街最不缺的就是书肆。
霍宝儿知道他家少爷误会了,忙解释道:“不是一般卖书的地方,是供学子们饮茶读书的地方。”
卫昭兴致缺缺,但想到这是他家宝儿头一次做生意,还是敷衍的捧了个场,努力睁大眼睛表示十分感兴趣。
霍宝儿一下子有了自信,挪了挪屁股,滔滔不绝的说:“太华街的铺面宝儿看过了,上下共有三层,原本就是个书肆,铺面干爽整洁,还留有不少藏书。我们继续做书肆生意便可省去大笔进货的费用。”
“当然,太华街书肆繁多,但最受欢迎的同样也是书肆。那就在原有基础上标新立异。少爷可记得到樊楼查案时,钱宝说对面茶楼的韩老板在跟杨老爷谈生意?宝儿当时便生了心思,后来约了那杨老爷出来。”
“杨老爷手里的茶是自家新制的茶,市面上没见过。而韩老板的茶楼是高端茶楼,售卖的茶都是诸如苍山雪绿等叫得上名号的。虽然杨老爷的茶不错,但因没有名气,所以不好定价。这也是为何韩老板有些犹豫,杨老爷再次登门了。”
“宝儿尝过那茶,茶乍入口颇为苦涩,但细品之下,苦味转淡,清香之气慢慢于唇齿间溢出。这不正应和了读书人十载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