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宋卖火锅[种田]_作者:孟冬十五(19)

2020-11-14 孟冬十五

“什么法子?”有人迫不及待地问。

“营养搭配。”司南拽了个现代词,故作高深地说,“天分阴阳,人食五谷,气运调和,方能四体通泰、五识清明……”

巴拉巴拉一通编,直把家长们说晕了,才话音一转:“虽说我卖的是火锅,却不能日日给小郎君们吃这个。除了适量的肉和菜,还得搭配不同的主食,小面鱼儿、白米饭、杂面窝窝换着来,保证一旬不重样。”

别说小孩子们,家长们听他这么一说都馋得不行,不知不觉被他说动了。只是,看到招牌上的价钱,还是有些犹豫。

司南看到他们往招牌上瞅,顺势道:“忘了说,娃娃们食量小,做这么一大锅估计吃不完,只能减一半,当然,价钱也会打个对折。”

“打了对折,就是十文?”

“对。”司南笑着执了执手,姿态放得略低,“这样一来,小郎君们能吃饱,又不至于浪费,若有食量大的,多添勺饭、多个窝窝,都是可以的……我知道诸位家里不缺这点钱,都是为了孩子好,还请勿怪。”

“小哥说的哪里话?”能省一半钱,高兴还来不及呢!

一天十文,每旬只上八天学,一个月算下来就是二百四十文,这比在家里吃多不了多少,还能省下许多麻烦。

司南也在算账。

一个孩子二百四十文,十个孩子就是两千四百文,将近两贯半钱,刚好能添补每月的调料开支。

这个主意来源于现代的“小饭桌”。

这种类似补习班的机构大多开在中小学附近,主要负责孩子们的午饭和晚饭,有的还兼辅导作业,只要诚心诚意对孩子们好,不愁没生源。

司南没想到,自己穿越一把还能扩展古代版“小饭桌”业务,也算师范大学没白上。

家长们其实已经被说动了,只是没人带头,一时下不了决心。

这时,那位微胖的郎君率先掏出两大串钱,递给司南,“刘某给犬子定一个月的,往后劳烦南哥儿了。”

司南笑笑,顺着他的称呼改了口:“世叔客气了,我先试着做一旬,若小郎君们吃得高兴,再说钱可好?”

这话一出,家长们仅剩的一丝犹豫也消失了。不说别的,单是这份大气和底气就让他们信了。

这件事就此敲定。

家长们各自要了份小火锅,乐呵呵地拎上自家娃往家走,走到一半突然想起来,他们明明是过去找茬的,怎么竟掏了腰包?

司家大郎啊,不愧是司大官人的种!

同样有此感叹的还有那位微胖的郎君,刘衡。

刘衡和司旭年纪相仿,两个人之间的纠葛司南多少知道一些。

怎么说呢,能帮助他卖小火锅的世叔就是好世叔!

司南冲刘衡露出一个真心实意的笑。

刘衡怔了怔,有日子没见,这小子怎么像换了个人似的?

***

今日学塾的孩子们都来了,唯独少了于七宝。

其实,并非于七宝不想吃火锅,也并非于家没人过来,只是没让司南看见。

于七宝回到家就吵着要吃小火锅,胡氏再用有毒的借口骗他,他已经不信了,往地上一躺就打着滚哭闹。

胡氏没办法,只能让于三儿去买。

于三儿到了州桥,一眼就瞧见了司南的小吃车。司南忙忙碌碌地做着火锅,二郎一本正经地在旁边帮忙。

于三儿当时就酸了。

同样是儿子,自家那个怎么就跟别人家的差这么多?从前他家条件比不上司家也就算了,怎么这时候司家遭了难,两位郎君还能过得这般风生水起?

于三儿站了好一会儿都没好意思过去,最后找人帮他捎了一份,这才酸不溜丢地回了家。

晚饭照例有所区别。

于七宝一人占着一大碗小火锅,三个闺女喝稀粥。

若是从前,于七宝定然会吃得一口不剩,把汤都舔干净,哪怕撑得要吐。

今日吃到一半,冷不丁想起学塾中二郎分肉的情形,于七宝睁开那双小肉眼,看了看爹娘,又瞅了瞅三个姐姐,猛吃了几口,然后把小火锅往前一推,“我吃饱了,剩下的给你们!”

于家姐妹见鬼似的看着他。

于三儿却高兴极了,一个劲儿摸着七宝的脑袋,“宝儿大了,懂事了!”

胡氏也挺高兴,把碗推给七宝,“我们不吃,都是你的。”

好不容易得到表扬,七宝正在兴头上,大方地说:“你们吃吧,我明日还能吃到!”

胡氏一愣,“这话啥意思?”

于七宝吸了吸鼻子,磕磕绊绊地把二郎分肉的事说了,重重描述了一下那肉多好吃,所有人都说要去他家摊上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