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可不是打理铺子了。
是打理地了。
一片片地,成千上百的铺子,都归他们打理。
累吗?
老累了。
累的腰酸背痛,可劲的凑到苏琉玉面前抱怨。
“主子,这产业您可不能不管啊。”
方钱嚎嚎大哭,一个劲的委屈。
现在生意越做越大,他都想上折子了。
皇上压根不管事,没个主心骨,他虚的慌。
苏琉玉从案台间抬头。
“国酿准备了吗?明日就是大宴,多备点。”
“国酿早一年前就备下了,这种小事,咱们怎么能让皇上操心?”
苏琉玉满意了。
“有心了,明日秋收大宴,朕给你预备了位子。”
方钱眼睛一亮。
“皇上要带货?”
苏琉玉把朱笔放下,笑的高深莫测。
“众人都知道,我大魏乃出口大国,这洽谈合作,朕如今便不好开口,有失大国气度,你只需往那一坐,生意自然就会过来。”
卧槽!
高!
实在是高!
咦。
不对呀。
皇上什么时候在乎脸面了,以前不是这样的。
方钱有点小伤心。
“对了,这次大周过来,朕准备合伙敲他们一笔,你最近把一些卖的不好的生意给朕缕缕,朕找个大腿,全权卖出去。”
靠!
原来皇上打的是这个主意。
就知道皇上一肚子坏水!
那些小国他为皇上分担,皇上就负责找个大腿,完事!
到时候他和皇上分工合作!
美滋滋。
“对了,听闻大齐和大元的御驾已经入京了,皇上不去看看?”
“大哥二哥都要处理政务,哪有闲功夫过来?”
“也是,最近熹帝和宣帝正忙着开宗祭玉牒,想来很是繁忙。”
开宗祭玉牒?
“大哥换皇后了?还是二哥换皇后了?”
他们敢!
方钱眼睛眨了眨。
“两位陛下没同皇上说吗?皇上和两位陛下相交甚好,大齐自然是不必说了,都是一个祖宗,原是熹帝提议,准备在秋收开玉牒,把皇上名字记上,不想宣帝也跟着要开玉牒,两位谁都不让谁。”
按照熹帝的话说。
“要论亲近,自然是朕和闺女最亲,再说,我大齐和大魏本就是一国,这玉牒上,朕和小弟的名字,自然要放在一处。”
这话,宣帝就不爽了。
“要论亲疏,自然是朕和小弟最亲,再说,朕的皇后和小弟关系甚好,一家子人放在一起,才叫和和美美。”
呛上!
两人又呛上了!
要说这大齐开玉牒也就罢了。
那是轮到第二十年,开改玉牒的传统。
大元也上前凑这个热闹。
那是打定不服输的。
苏琉玉一阵无奈。
“不然朕也凑个热闹?”
“皇上要开玉牒?”说来。
大魏和大齐本就是一国。
苏琉玉和战王那是一个老祖宗。
进皇家宗谱本来就是名正言顺。
但二哥这醋劲向来大。
要是不给他安排明白了,估计来信又要烦自己。
他们赚钱联盟可不能心生嫌隙。
所以这入皇家宗谱玉牒的事,必须安排上。
这下子,米大人乐了。
这玉牒编纂祭祀的事,那就是礼部的事。
秋收大宴给那帮子外臣出了风头,这会子皇上把这件事交给他,他保准办的妥妥的。
......
大魏顺启五年,十月初一,秋收大宴。
今日,京都万人空巷,人山人海。
御驾绕京都一圈,老百姓看到自家皇上和皇夫,那是满心满眼里高兴。
“皇上长大了,这日子快的真快。”
“五年了,转眼间,皇上都娶亲了。”
“如今,我大魏国泰民安,这日子是越来越有盼头了。”
老百姓眼眶红了红。
大家都是苦过来的。
建宁年的时候,老百姓吃不饱饭。
顺启年,也才将将能温饱。
就当年皇上来江州的时候还是个破落州城,如今变成一国国都,经济繁荣,都亏了他们皇上。
如今,只要一听说是他们大魏人,谁不羡慕,谁不嫉妒?
那腰杆子都挺得笔直些。
老百姓一阵感慨,苏琉玉坐在御驾里,也是如此。
周围炮仗声冲天,老百姓簇拥着的盛景让她想起当年的考学的时候。
每每高中案首,也是老百姓一路庆贺过来的。
即便当初逢国难,也是百姓簇拥着赶来京城相救。
她眼眶一红,如今大魏鼎盛,百姓富足,都是一步步相互扶持,相互依靠过来的。
突然,掌心一暖。
沈怀舟握住她的手。
“今年不比往年,倒是格外热闹。”他笑的温润:“百姓感念皇上恩德,为师深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