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科举之路_作者:顾家十八(994)

2020-11-19 顾家十八

“你们刚来的不知道,要想在大魏站住脚,你还得买房。”

这房价可是蹭蹭蹭往上涨。

“......”

这都什么和什么。

内阁首辅一脸懵。

“算了算了,正好本官去衙门也没事,和你们好好说道说道,在大魏可不是那么好混的。”

大越外臣叹了一口气。

这竞争也太大了。

......

另一边,御书房。

议政之地,向来肃穆。

御案对面,是一方茶案,姜晏晚执手点了一杯茶,递向对面。

“今年的霍山黄芽,比去年的好了不少。”

苏琉玉抿了一口,赞道:

“西北畜牧,东南养林,这茶山收成日益可观,连霍山黄芽都上乘了不少。”

“百姓感念皇上恩德,这御贡茶叶,都是山农细细挑的。”米大人官位低,在旁边只能站着。

“有心了。”

苏琉玉放下茶盏,看着茶水上漂浮的茶叶。

“这选茶,烘茶的手艺,是代代传承的东西,还有这青天云宝,祖辈代代相传,才能流芳后世。”

姜晏晚心思向来敏锐。

他看向她手中的青天云宝茶盏,问了一句。

“皇上想如何?”

“我大魏,是外出口大国,如今人人想入仕,却并不是好事。”她又道:“新科三年一录,取不过二百人,寒门子弟为了仕途,大半辈子耗在上头,并不妥当。”

她开门见山道:“朕想让百姓们知道,并不只有入仕这一条路。”

她其实早就想好了。

降低科举门槛是第一。

选拔各方人才是第二。

让百姓人人就业是第三。

只是,没拿下大越大梁,她没有底气。

如今,她必须好好发展国力,国富民强!

看她说正事,米大人和姜晏晚都正色都不少。

耐心的没有开口。

“县试,府试,院试,三小考,各州府都有县学,州学,府学三个朝廷学院,但是,还不够。”

县试就相当于高中毕业。

府试就相当于大专毕业。

院试就是大学毕业。

“朕想着,县试后,州学的学科可以开放,学医的,学律的,学文的,学算学的,分门别类,搞专科教育,即便没有考上府试,也有一门出路。”

“考上府试,这些专科学子想要更近一层的话,朝廷就安排就业谋生,想要继续院试也可以。”

“这样,咱们百姓就业,可完善一半。”

她继续开口:

“一旦考上院试,成为秀才,那就是仕途了,但是,这条路,也并不好走。”

“这些秀才,举人,有可能一辈子入不了仕,这些人朕想调派去各个学院,为朝廷更近一步选拔人才,最大话的让我大魏学院开展起来。”

“进士我就不多说了,都是朝臣用人之辈,没什么变动。”姜晏晚觉得自己有点欠。

他就不该总是心软。

或许是私下里两人不必守君臣之礼让他放松警惕。

总之,这银子。

他又被忽悠的掏干了。

“放心,晏晚兄,赚了钱咱们平分。”

“......”

用着他的银子,和他平分。

你要点脸!

姜晏晚吐槽完,发现米大人接受着比他还要不平等的条约。

这次就不是平分了,而是压榨的彻底。

好吧。

这差别对待,他可以接受。

所以大度的任劳任怨帮她免费办事了。

苏琉玉交给他的担子,就是整合学科,规范教科书,最重要的是,在大魏普及官话。

米大人相对轻松很多。

除了科举外,就是联合方钱建学院,大力招生。

这下,长白书斋又热闹了。

沉寂了大半年的长白书斋,门口又被堵住了。

钉子户们好久没有这么热闹了。

毕竟,他们是苏琉玉的死忠粉。

这长白杂志都停更大半年了,没有皇上的头条八卦,这日子总是提不起劲来。

这不,皇上一回来,就整事了,又有话题可以唠嗑了。

岭南最是热闹。

作为苏琉玉的家乡,老百姓是打心眼里担心他们的小皇上。

来江州衙门都闹了不少次了。

这会子听到长白杂志出了新刊,门口车水马龙,都挤不下了。

老院长身子健朗,被挤的满头大汗。

“让让,我说你们,给老头子我让让!”

他这把老骨头,要挤碎了!

长白书斋的小童一眼就认出了老院长。

他们这些小童,对待苏琉玉的启蒙恩师还是很尊敬的。

没等他老汗淋漓的时候,就亲切的把杂志主动递了上去。

“老院长以后又要忙了。”小童笑道:“怕是不能养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