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侄儿拿我毫无办法_作者:存活确认,泼莲池(45)

骤然闻得,我浑身都脱了力,顺着墙壁滑了下去。

我实在很不明白,活着究竟有什么好,要被这样让来让去的,玉和若真已得证大道,为何不捎上我?哪怕我罪孽深重,三清天不收,那死后他飞升他的正道,我去我的无间地狱,也好过留我一人在这里生捱。

毫无相干的,我却没来由地忆起与玉和第一次见面,那是在一个初冬。

太子妃有孕的那一年,我被太子时洵带来栖云山静修。

那年我不到七岁,年纪实在太小,我对玉和的师父记不得太清,只记得他好像叫清涵。

清涵在我印象中有些模糊,只记得他是一个很年轻俊秀的男人,性子开朗爱说笑,而且他一点都不怕太子时洵。

后来玉和告诉我,清涵与太子时洵如同玉和之于我,都是自小相识感情深厚。

而且言语中,玉和似乎对他的师父极为推崇,说清涵的道法修行之高,前无古人,再无来者。

我却只记得在一套很繁杂的礼数之后,太子时洵只带了几个侍从,带我去了山茶花海中的小亭子去寻清涵饮茶。

那时我年纪太小走不得远路,可是太子时洵就在身边,我自然不敢抱怨,硬捱了半天,太子时洵忽然伸出一只手牵起了我。

彼时山茶花初开,我仰着头望向他,那时只觉得他的身形好高,高得挡住了那耀眼的日光。

清涵在亭子里迎了我们,他们大人说话,我听不懂。

时隔多年,我也早记不清他们说了什么,只记得清涵望着我沉吟了一阵,对太子时洵道:“虽如此说,但是清修悟道又不是你那些经略文章,九殿下还小,又何必较真勉强?山上未免苦寒无聊,我有个徒儿与九殿下年纪相仿,很是聪慧温和,不妨让他来陪九殿下说话。”

太子时洵颔首道:“也罢。”

那还是我一次见到他被说服,很纳罕地看了看他,又看了看清涵。

清涵便亲自下山去带人。

我记得,那时那刻,太子时洵正牵着我的手在亭中看花,那年的花开得很好,我正看得入神,就见山茶花海的尽头,清涵牵着一个小道士从那花中小道中穿行而来。

那小道士穿着一身干净的素白道袍,背了一柄木剑。他随清涵来到跟前,没有行礼。

他只对我微微一笑,道:“殿下安。”

那时风极轻,天空中有一行白鸟飞过。

我一拳挥上墙壁,只觉手腕又潮湿了起来,那份痛感令我清醒了些许,我含恨道:“我这条命,不能死。”

玉和的安排,既然这都是玉和的安排,我定要……相信他。

我在角落寻到一个包裹,打开一看,其中物什一应俱全,玉和原来早已将这些备下。

我不敢想他是何时开始做这些准备的。

我点起火折子燃亮了火把,顺着甬道向前走去,但那昏暗的暗道为何总是模糊扭曲着?我抹掉面颊上的湿润。

那暗道仿佛永无尽头,我不知走了多久,心中思忖这暗道不可能是玉和着人所挖,看两侧墙壁,约莫有些年头了,我隐隐回想起玉和曾经提过护国观曾经在先帝在世时修缮过,难道是那时?

可,那时掌教真人是清涵。

那个人……

又走了很久很久,暗道终于走到尽头,我来到一扇巨大的石门前。

我努力认了一认,忽然大骇。

这竟然是……是太子时洵的陵寝!我竟是穿过了栖云山,直接从山中走到了太子哥哥的陵寝门前。

我听闻旧朝有工匠为了躲壁墓主人下葬后被活埋的命运,会偷偷留出一道逃生暗道,但是这暗道为何会通到护国观三清塑像下?

我在门外踌躇许久,见那暗道确实再无旁的出路,我只得再次望向那石门,门边一个古朴机关旧迹斑斑,十分复杂难解。

灵光一闪,我从怀中摸出玉和托裴山行赠与我的平安符,打开那锦囊,只见其中除了硬币等往年本就有的物什,竟然还多了一张纸条,其中精细画了一个古怪的图案及顺序,我恍然大悟之下,在机关上顺序按了下去,最后一下按毕,大门发出沉重的一声声响,缓缓打开了。

我心下更是难过,想着不知道玉和……究竟在多久之前便为我筹谋至此!才做得如此万全的后招。

一念至此,忍不住又掉下泪来,连忙拭了,想到这是玉和的安排,心中便没了惧意,向那大门中走去。

太子时洵下葬时,我在赶回京都府的路上,就连他的墓碑我都是今年第一次得见,我浑身战栗,在门前磕了个头,战战兢兢地走了进去。

那墓室极大,像他那样的身份,从来都是生前便开始修建陵寝,按生前嫡庶长幼安排好了陵寝品阶,其实那日我在他墓碑前想,我与他不过三尺黄土相隔,距离并不远,远的只是……只是我还有几十年才能跨过这区区三尺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