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这时门外有护卫报道:“禀董司监,厅房器物运抵!”
元疑道:“什么东西?”
元猗泽起身道:“这驿馆陈设太过简陋,我命人送了些摆件过来。”
元哑然失笑:“又呆不了几日……”说着这话他望向元猗泽,改口道,“好,叫他们送进来吧,我命人去清点安放。”
听到动静的萧禅师出了房门,嚷嚷道:“送我房里的有吗?厢房里连张书案都没有,真是不像话。”
等见了院中琳琅的物件,萧禅师一怔,对元猗泽道:“你少府珍藏遍及全国不成?”
元猗泽提着灯打量眼前这幅绘青绿山水的四扇屏,回道:“这是刘诩家查抄出来的,造了册,我叫他们先送来这里摆几天。”说到这里他顿了顿,招来萧禅师,沉声道,“这不是你的《山色晚泊图》吗?”
萧禅师闻言定睛一瞧,疑道:“是啊。”他说着凑近了道,“奇了,这不是仿画,亦不是针绣,是丝织所成。”
他随即又接过元猗泽手里的提灯,退后几步端详道:“奇哉奇哉,光韵流转!这是什么丝品?”
虽于静夜幽光之下,这副扇屏上所着青松、山色和红裙丽人皆色彩明艳光泽夺目,绝胜一般的书画。
元忍不住道:“《山色晚泊图》不是大内御藏吗?”
此言一出元猗泽也来不及收,萧禅师闻言顿时起劲道:“什么?御藏?”
元猗泽咳了一声:“满朝尽知我甚爱青绿山水画,《山色晚泊图》也算是其中名卷,献与我有何不妥?”
“哈哈你不必多言,我晓得你心里赞服我的画技。”萧禅师得意非凡,又忍不住道,“但这副扇屏织工之精妙,甚至略胜我画技,不知是出自哪位名家之手?”
董原闻讯赶来,正听到萧禅师问这话。他站定在这幅屏风前,半晌蹙眉道:“织法老奴不甚懂,但这丝线所蕴光彩系生取羽绒所得。”
“生取羽绒?”萧禅师疑道,“什么意思?”
董原便解释道:“画中的青绿之色多采自石青石绿,这织屏上的颜色则取自鸟羽。活鸟上生拔,羽绒犹带生机,梳理分离后糅入丝线中则光泽自现。”
“南蛮贵族所着织物多以此而成,老奴幼时家中亦多见。入了中原后倒把这技艺用作附庸风雅了。”
听了董原的话,萧禅师落了脸色,气怒道:“他们倒是会想,真是辱我画卷!”想罢他一眼都不肯多看拂袖便走。
元猗泽见萧禅师的菩萨心大起,想到这满满一片山水俱是活拔的鸟羽织成的定然心里不甚好过,便挥了挥手道:“送去王元朗那儿吧。”
说到这里他忽然灵光一闪,咦道:“王元朗那仆人……他可是一箭一只,也为了取那些山雀的斑斓鸟羽吗?”
但元猗泽也不甚在意,喊了元一道去吃面,叫董原一一布置好。
元因方才的插曲,惦记着对父亲道:“父亲落在希夷院的笔记我也一并带来了。”
元猗泽想了一会儿反应过来,问道:“你都看了?”
元默然点点头,心道“不止看了,还翻了无数遍”。
元猗泽微微摇头:“这会儿哪有机会续写此录?当时我是想着左右无事,倒可将历年珍藏所爱一一记述,也能留与后人一瞻。”
虽然如今多说已是无益,但元到底是明白了所谓“甘泉宫之变”不过是父亲顺水推舟,他谋大逆的滔天大罪都在父亲这里轻轻揭过了。思及此处元忍不住道:“其实回去并无不好。你若倦于政事……”元觉得此话不妥,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同父亲说。
父亲究竟是倦了还是因他之故退让犹尚未可知,他何以还能坦然请父亲回去做太上皇?
元望向父亲,沉声道:“父亲生于洛京长于洛京得意于洛京,纵处江湖之远亦是潜龙在渊终将飞天。况国朝社稷我犹有心力难及之处。”
“你做了十多年太子,若还做不好那也不必做了。”元猗泽打住他,“将我的笔记取来,我看看那时我都写些什么。”
折腾了一下屋里总算有书案了,元亲去取了元猗泽那本阅宝笔记呈到他案前,还带来了元猗泽过去惯用的水晶镜片。元猗泽看到扉页题字处盖了“嘉润”私印,手微微一顿。
元自然察觉了他的动作,笑道:“我知道此印原藏绿绮琴身中,也知道它为姣姣乳母夹带而出,更知道你给元灏的手谕附了此印。”
“父亲信任我,我不敢有负。元灏、陆萍君者悉从圣命,俱是忠心耿耿,我心如明镜。只是那时候……”元轻轻摇了摇头撇开那些过往深入骨髓的纠缠与痛楚,转而道,“我见你落款‘嘉润’,把玩此印的时候无意盖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