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关平当老大_作者:三七开(373)

2020-12-28 三七开

廖明负荆请罪,只是余波。之后,关平这个太守仍然稳稳坐着,只是有的事情情况很好,有的事情情况却越来越差。

比如说文学馆的事情。

关平的命令是让马射,廖明统一洛阳官话的口音,以拼音注解文字,并创造出通俗易懂的课本,让儿童可以迅速启蒙。

马射,廖明等人都是有学问的干的十分漂亮,后来关平让他们写信给亲朋好友,找人来文学馆任职,先学习洛阳官话,拼音,再成为教书先生,开办学校。

房陵郡负责供给禄米。

这件事情办的还可以,荆州方面闲散士人很多,建立学校当教书先生,又是雅事。马射,廖明等人更是荆州土著,有人脉。

一呼百应,便有三四百个士人来投,有的拖家带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增加了房陵的人口。

徐庶便是其中之一。

只是徐庶更离奇一些,他来了房陵之后,便被关平任命为参军,成了马谡的同僚,两个人商量了一下,又从关平手中敲诈走了三千金,不知道干什么去了。

这件事情很顺利,只要教会这三四百士人拼音,同一口音,便可以建立学校了。但是造纸术改进却很不顺利。

马胜始终做不出好的纸,没有好的纸,印刷术也只是镜花水月而已。

马胜也没有研究出水泥。

听说马胜愁的都长出白头发了,关平也不好意思再督促之。

再然后便是干旱了。

从五月份开始,老天爷就下了几场小雨而已。虽然孙乾率领诸曹小吏,以及各县县令都做的不错。

又蓄水建造水坝,但是仍然杯水车薪。

今年粮食不说绝收,但也不可能是丰收。老天爷着实是给关平上了一课,农业种田还是得靠天吃饭。

除非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否则人力是不可能与天抗衡的。

至于今年的粮食到底每亩能收上多少,那得等秋收之后才知道。

...........

张家里。

张邦坐在田埂上,他人倒是老样子,穿着麻布制作的衣裳,头上束发,走起路来巍巍颤颤。

但是脸上笑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叹息。

张邦看了看眼前的田亩,水稻长的不如去年强壮,垂落下来的稻穗,有许多都是干扁的,不如去年饱满。

张邦伸出右手捏住一粒稻谷,剥开谷壳一看,空的。

“今年的粮食,每亩有一百二十斤就不错了。交了三成田税,差不多剩下八十斤。索性去年丰收,留下不少去年的陈粮。今年也不至于饿肚子。只是希望来年,又能丰收吧。”

张邦叹息道。

农民就是这样,靠天吃饭。

十年之中,四年丰收,四年欠收,两年绝收,都算是不错的了。均匀一下,还是能够果腹生存的。

但如果连续两年绝收,那就真的惨了。

一个地方就要乱了,农民就会变成流民,攻城略地,然后天下大乱。

索性今年房陵的官府非常给力,与民联手建造了许多水坝,又加上到底是下了几场小雨,庄稼只是欠收,而不是绝收。

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这时候,张邦的大儿子来寻老父。他见张邦呆呆坐在田埂上,不由安慰道:“父亲今年只是欠收,不是绝收,挨挨还是能过去的。再说了,在山下总比在山上强多了,今年山下良田都欠收,山上日子肯定更不好过。”

说起此事,张家里的人们都非常庆幸。庆幸当日村民与关平在山中预见,并在关平的劝说下,下山来做了良民。

去年丰收,今年只是欠收,匀一匀还是能过去的。若是都呆在山上,去年丰收还好说,日子好过一点,今年粮食欠收,山民恐怕多的是要忍饥挨饿的人,甚至饿死也有可能。

此刻房陵郡在关太守的统帅下,招募山民下山,人口从十几万翻到了三十几万。但是山民不可能全部下来,大巴山上,以及房陵内的山区,肯定还有许多山民。

那些上的日子,哎。

张邦的大儿子很庆幸。

“我只是发个呆,又不是垂头丧气灰心丧志。你别多想。”张邦回过神来,听了大儿子安慰的话语,笑着说道。

“嗯。”张邦的大儿子嗯了一声,放下心来。

之后,便是轰轰烈烈的秋收了。虽然很多人都知道今年年仅不好,但也不可能放着粮食烂在田里。

这可是口粮啊,民以食为天。

张家里的百姓们,纷纷打起精神,拖家带口,开始展开轰轰烈烈的秋收行动。秋收之后,里长张邦统计了一下今年里中收取的粮食,与他估算的一样,平均每亩产粮一百二十五斤。

种了一辈子的田,张邦的眼神还是狠毒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