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关平当老大_作者:三七开(461)

2020-12-28 三七开

而如陈舟,赵非,宋广一样带着子弟来求学的人,却也不在少数。不是家境殷实的人家,便是有志气的人。

还有不少是商人人家。

负责这座学堂的十位老师,都是衣冠楚楚,很容易获得人的好感。也有衙役在维持秩序。

陈舟,赵非,宋广三人乖乖的带着子弟排队,等轮到他们的时候,再为子弟登记。办妥之后,老师告诉三人,初八便可以来上学了。

.............

张家里。

就是关平上山打猎,用言语吸引下山的第一批山民。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张邦还活着,就是身体虚弱,不时生病。

他也不做里长了,把里长的职位让给了儿子。

这很正常,里长这个职位虽然也需要官府任命,但一般都是里中推举人选的。张邦的儿子也是有声望的,子继父职,倒也正常。

张邦这七老八十的老人还没死,却是他的顶头上司亭长死了。现在亭内换了一个亭长,叫王海。

人不错。

其实说来,房陵的官吏人都不错。

张邦年前生病,年初却好了。这日正在院子内晒太阳。忽而听到一阵敲锣打鼓之声,不久后,新亭长王海,便来到了张邦家中。

虽然张邦的儿子做了里长,但官吏们来到张家里,却还是要先找张邦的。

张邦连忙请王海来到大堂内坐下,王海坐下后,便与张邦谈起学堂的事情。王海感叹道:“当年我蒙学,可是费了不少功夫。因为能读书识字,才当上了亭长。而现在明将军能开办学堂,给童子蒙学,真是百姓之福啊。我已经让族中的七八个子弟去上学了,老先生意下如何?”

“去,全部去啊。只有读书识字了,才有出息啊。”张邦本身就是个士人,他闲来无事,便教孙子,曾孙们读书认字。

但他太老了,教不动了。正打算今年请一位蒙师回来,一听有这等好事,连忙唤来了儿子们,将年幼的孙子,曾孙一起打包,送去上学。

不二话。

学。文学乡。

这座位于房陵县山脚下的小城镇,最近经过了扩张。原本的小城墙没有拆掉,但是城墙外的田地,被官府收购了下来。

官府出了高价,没有欺压百姓。

田地收购下来之后,进行了建造房舍,修葺平整的道路。

这座城镇开始繁荣起来。这使得房陵县内有了两座城,一座便是房陵城,一座便是文学城。

扩张是理所当然的,去年的时候这里只有四百多位学生在学习洛阳官话,拼音,课程。

现在那一届已经毕业了,成了光荣的老师、

在关平的慷慨下,第二届足有二千多学生。整整二千人,加上随从而来的家属,乃至于家奴。

还有生活在城镇中,提供生活所需的百姓。

这文学乡内的人口,已经足有上万。

其实也不仅是文学乡。

房陵郡一直都在发育。

房陵郡的九县,乃是靠着汉水两岸地区,分做南北。地域足有后来的浙江省,福建省加起来还要大。

而这一大片地区,只有九座县城。真的是地多人少。而随着关平时代开始,坚持的吸引山民下山。

加上目前李超为房陵郡守,正在做开山路上山,将山民也编制进入房陵郡户口。

再加上每年都有许多男孩女孩自然成年,汉代对成年的定义,男子二十岁。

目前的房陵郡,其实就是一个可持续开发的大宝藏。

人口一直在增长。

人口增长,慢慢的聚集地就会变多了。村庄发展成为乡镇,乡镇发展成为县城。乃至于山坳之间,小小的一块平原,便可以立足为县城了。

山下平原的土地被瓜分完,民众发展的方向,也自然往山上走了。

房陵有文学乡,北方汉水南岸,还有一个布乡(布集市),都是属于先发展起来的城镇。

待时机成熟,分裂土地,升级成为县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什么是根据地?

这便是根据地了。

若新野守不住,率领人口兵马退往房陵,也没有后顾之忧。因为关平已经有了汉中了。

进可攻,退可守。

文学乡,文学馆内。

文学馆只负责出老师,负责管理学堂的,乃是官府。

马射正在等待房陵郡守方面统计的学生人数,因而有点焦急。

今年计划是招收一万六千学生,到底能不能招募到呢?

不久后一阵脚步声响起,紧接着一位郡中的官吏从外走了进来,马射迫不及待道:“王先生,情况如何?”

“足有一万六千二百三十二人。”这小吏也是一脸喜色。

须知道这学堂的管理由官府负责,因此而创造了不少岗位。郡中小吏,对此也颇为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