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煊一火力旺盛的年轻男子尚且如此,又何况那些个年老体衰的老臣们呢?
就他前头那位仁兄,瘦削的身子都快抖的不成样子了。
这种时候,可甭管你是什么当朝首辅还是一朝亲王,制度之下都得乖乖站在外头吹空气。这同满清的“奴才制度”何其相似,不过是封建皇权展示其威严的手段之一罢了。
沈煊心里暗戳戳的想着,怪不得即便养尊处优,古代人均寿命依旧低的可怜。等他到了退休年纪,可得早早退了。
不知过了多久,就在沈煊腿脚上传来一阵儿麻意,忍不住轻轻转动脚踝之时,午门外陆续有钟声响起,高大的宫门终于缓缓打开。
众大臣们鱼贯而入。
金銮殿上,众大臣按照品级次序列做两排,而沈煊这等微末小官自是坠于最末。稍作片刻,天成帝驾临,早朝才正式宣告开始。
今日朝中主要针对的还是是否攻打倭国之事,自天成帝力排众议也要打造海军之时,众大臣心中便已经有了猜测。
只是自古以来,汉族便不是一个富有侵略性的民族,尤其如今可以说国泰民安。俗话说,富贵安逸最易滋生惰性。更何况远洋外海,最是劳民伤财。因而此时远征,除了朝中那些个满口“仁义道德”“宽宏大量”的酸儒们,便是朝中一些颇为明理的大臣甚至天成帝心腹都持上了反对意见。
此番境况之下,哪怕一朝帝王,都不好在一意孤行。一个弄不好还会在史书留下穷兵黩武的名头。
不过此次朝会,神奇的是,居然有诸多武将勋贵,乃至皇室宗亲大力支持“讨伐贼寇”,“扬我国威”。
一个个可以说群情激愤,活生生跟被挖了祖坟一般。还一个个的想要将自家子弟塞入军中。
武将甲:“小小蛮夷,胆敢挑衅我□□上国,不可饶恕!”
武将乙:“倭寇屡次来犯,倘若此次不论其罪,难免纵其猖狂。”
众大臣“………”当真是义正言辞极了,说的跟前些日子反对的都不是这些人似的。
皇亲丙:“蛮夷小贼,我大瑞尚不得讨回公道,岂不是让那些子北地蛮夷看了笑话。觉得我大瑞朝廷可欺?”
众大臣“………”北方蛮子,不是前几年都被打成啥样了,这些年他们难道他们还不乖觉吗?人家北方蛮夷招谁惹谁了?
别看众臣子说的信誓旦旦,朝中那些个大臣们可是不理会这套。这些人这么快变了卦,其中必然又不可告人的秘密。几位大臣对视一眼,有些眼明心亮之辈已经稍稍闭上了嘴巴。而那些知道内情的,更是不好再说什么。
说到底,别看文人们整日“铜臭铜臭的”,然而铜就算是臭的,银子也是香的很。再说这时候,群情激愤的,挡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
何必呢,想打就去打呗,反正有了好处,那些人还能完全独吞不成?几位大臣表示,他们的荷包也还干瘪的很呢?
眼看朝中“主战派”终于呈压倒之势压下了“仁和派”,高台之上,天成帝嘴角微勾,深沉的眸子扫了一眼队伍最末的沈煊。
而此时的沈煊飞快的低下头,无人看到的暗处,嘴巴同样勾了起来。
他们的计策:成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去,古人诚不欺吾。
数日前,御书房内。
“一群子酸腐,还有那些个武将!当真是丁点血性都无!”
噼里啪啦,伴随着天成帝的怒意,御案之前的奏折散了一地。
沈煊随意瞥见了一个,上头果不其然是在反对出战之事。对于这个哪怕君臣二人早有预料,此时也不由气怒不已。
尤其是沈煊,此次出征不紧代表着重创倭国,还要为日后的重开海禁打下基础才是。于他而言,此事断然不能有任何差错。想到前些日子查到的那些资料,沈煊定了定神,上前一步道:
“陛下,臣早先于馆中查阅诸多史料,发现前朝时期,嘉明帝本就有出兵倭国之意。若非嘉明帝崩逝过早,说不得此时的倭国早已难成气候。”
“微臣心中甚为疑惑,毕竟先前华朝海上兵力极盛,倭国等地等闲不敢放肆,更少有侵犯之举。然而又是什么能让嘉明帝如此一意孤行?”
“哦?沈卿可是查到了缘由?”天成帝知晓,沈煊少有会做无把握之事,这时候说起这个,定然心中有所打算。心中不由重视了起来。
“禀陛下,微臣心中着实好奇,于是便翻看了馆中自李唐以来所有与倭国相关文献。”
“而后微臣发觉一个奇怪的现象,无论是李唐还是华朝,根据往来贸易,还有来往贡礼。几经计算之后,臣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