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初不动如山,李弘抬眼扫过李初,看看吧,看看吧,目的很快会达到,但不知李初用什么由头说起切磋二字?
不得不说,其实李弘存了旁的心思,或许他不如李初懂得多,但是不妨碍他想办法向李初学习。
莫要以为他看不出来李治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失望,因有李初的对比在前,李弘更知自己同李初的差距在哪里。
他现在可以不如李初,不像李初一般的聪明,可是交来,以后,他要比李初更熟练的应对那些人。
他是太子,李弘一直都牢牢记住一件事实,他是大唐的太子,将来的皇帝,他现在可以不懂,将来必须要懂,只有懂得,他才能够像李治一样成为大唐的皇帝,一个好皇帝。
“是!”一旁的人得令立刻去请人。
李初提起道:“外祖母,我们去给建母上柱香。”
此事李初没忘,小声地提来,杨氏一顿无二话,带着李初和李弘往灵堂去。
人死了,李初知道武顺做下的许多事都随见消散,将来但凡加贺兰敏之和贺兰敏秀不闹事,一切都好说。
自灵堂出来,李初扶着杨氏往院里走,说起道:“外祖母,昨日贺兰表兄他们打架,朝臣议了一天,外祖母病了,定不知此事。”
告诉杨氏此事,李弘有些闹不明白李初何意。
杨氏确实不知此事,“如何他们二人打架,闹到朝廷上了?”
何尝不是想不明白,李初道:“自然是为了外祖父爵位一事,更是为了母亲的事。”
想想杨氏在武媚娘为后中出力几何,杨氏是个睿智的女人,在长安内长袖善舞,武媚娘同许多人的交情,很多时候都是借助杨氏开展的。
提到对付武媚娘,此事杨氏定是一点即通,很能明了到底怎么一回事。
杨氏目光一敛,她自是知道的,现在的武媚娘不仅仅是大唐的皇帝,更是垂帘听政的人,她从内宫走到外朝,多少人心生不满,更别说武媚娘能走到这一步,还是踏着血走出来的,令多少人心生震惊,恐惧。
“武家,随着你的母亲成为皇后,早已经成为众矢之的,武家的一举一动,没有人会忽视的。”
果不其然,李初一提醒,杨氏立刻明白李初话中何意,更清楚的知道眼下的武家究竟算是怎么回事。
被人时时刻刻的盯着,做什么事,说什么话都会让人盯着,如果他们自己管不住自己,最后将会是什么下场?
下场二字,杨氏但凡想到都会觉得恐惧,武媚娘到今天不容易,她并不希望有人毁了这一切。
“在我和哥哥出宫前,如何处置两位表兄尚未定下。不过,想来母亲会给父亲一个满意的答复的。”李初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道来,想必杨氏会明白她话里的意思。
杨氏微微一怔,相较身为太子的李弘,随着武媚娘生下一个又一个的孩子,哪怕年少时知道李初吃过很多苦,对于李初的关注总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减少,少到杨氏完全没有意识到李初在不知不觉间已经长成一个让人无法忽视的人。
“夫人,几位公子到了。”杨氏意识到李初此来另有目的,倒是不太确定唤人来一举做得对或是不对。
无论对与不对,总是要做了,没有回头的余地。
杨氏朝李弘和李初笑了,“让他们进来吧。”
想来比起外面的人想要武家的人死,李初和李弘并不会急于想置他们武家的人于死地,因此倒不如遂他们所愿。
李弘回以杨氏同样的一抹笑容,看得出来李弘在杨氏和李初的交锋间最是处之泰然。
反正他是确实想来看望杨氏,想教训武家兄弟的人是李初,他就是一个看戏的人,看戏的人不淡定谁淡定?
李初装着乖乖的立在一旁,好像什么事都无所谓,李弘想起每回李初要是装乖的时候想对付的人都会是什么下场,半响终于反应过来。
一般李初装得越是无害,坑起人更是越发不会手下留情,其实李初想做的事早就已经说得很清楚,她就是来找人切磋的,切磋就得凭本事,谁的本事高,谁就赢!
昨天有过一面之缘的贺兰敏之最是出挑,然后即是另外两个看起来似乎很老实的青年,实则一个眼珠乱转,第一眼即落在李初的身上,看得怔住,挪不开眼。
另外一个虽然没有像那一个一般的明显,何尝不是在碰及李初时顿了半响,明显没有料到大唐公主,他们早有闻名的人竟然会长得如此美丽动人。
李弘注意到他们的目光,看一眼便罢了,一直盯着不挪眼,李弘不满地拧起眉头,挡在李初的面前,“这便是承嗣表兄,还有三思表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