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心中最最不希望的是因为李初的出彩,凡事都和她扯上关系。
原本作为公主,李初早就很惹眼了,要是再让人知道李初把狄仁杰都问不到话的人问出话来,他们会怎么想。
李初已经从武媚娘的嘴里听到不少的事,武媚娘的用意,李初同李治说起道:“母亲说想让我将计就计。突厥贺鲁好战,贺着是同贺鲁同父的弟弟,或许对于汗位会有想法的。”
“不错,他确实有想法,说是突厥派来的使臣,实则如何,他们自己心里比谁都清楚。”李治说到这里眼中闪过一道精光。
李初敏锐啊,立刻问,“还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
总觉得肯定是有的,李治说起话的时候脸上的神情分明是旁人要落入他的瓮中的样儿。
李治道:“案子的事我原本无意让你插手,只是弘儿想看看大唐到底有多少人想让他当不成太子便让他看看,你跟着凑凑热闹就好,没想到竟然让你查出此事。”
真是完全没有抱希望的人最后反而给他极大的惊喜。
李治想到袁天师说过的话,李初想做的事都让她去做,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父亲对他们的事一无所知?”武媚娘透露出来的意思分明是对他们动手有所察觉,李治毫无所觉?
“只知道他们想动,并不知道他们想动什么,更不曾知道他们竟用一个女郎下手。只是一个女郎,放着好好的太子妃不做,愿意成为他们的棋子,女人,朕真是小瞧她们了。”
李治提起女人二字时的沉吟,李初伸出手举起道:“父亲,我也是。”
女人两个字不用说出口,李治定是明白的,李初不以为然地动动眉头,“你太小。”
“杨苗就大我两岁。”
是的,杨苗比李弘还要大一岁,看家世,看相貌,看人品选出来的人,不料他们竟然看走了眼,一家人被人玩弄于股掌间了。
李治道:“莫同她比,她没资格。”
偏心的爹认为自家的女儿最好,杨苗一个利用自己帮别人对付李家的人,李治都不想多看她一眼。
李初道:“皇帝臣子相争,说来说去都是因为权力,父亲注意到大唐的问题了吗?”
同武媚娘提起的问题,武媚娘放在心上了,李初都已经被扯入一堆的事了,干脆不忌讳。
李治道:“外患渐平,内乱将起,一时一时的问题并不一样,大唐的国库并没有多少钱。”
大唐的国库都没钱了,百姓有多少的钱?
李初道:“我最担心的是百姓,世族闲下来他们定会对付百姓,百姓的死活从来不是他们考虑的事,百姓靠的是田地活命,若失了田地,便没了命,长此以往,官逼民反。”
哪怕大唐建国不过数十年,大唐的变化人人都看在眼里。思考长远的人正得想想现在大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别看着大唐现在繁盛,底下不知藏了多少问题。
“你已经在做了,若按你说的做好,百姓不必再靠田地出饭,岂非好事?”李治轻声地说起。
“所以要是有人参孩儿经商的事父亲得顶着。”李初提醒李治,大唐的法律将士农工商分得够清楚的,经商的事要是有人想找李初麻烦,不容易。
李治道:“放心,天下如魏征者不多,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两袖清风。他们想参你,朕自然会让他们知道什么叫悔不当初。”
666,就喜欢李治有时候不经意显露出来的霸气。
“此事不必和弘儿提起。”李治霸气,没注意到李初看他的星星眼。
没头没尾的说到事情不改告诉李弘,李初知道指的什么事,沉吟许久问道:“父亲不满哥哥吗?”
李治摇头道:“并非不满,只是希望他做得更多。”
“父亲同哥哥说过你的想法吗?我觉得哥哥很努力了,他想做到父亲和母亲的要求,可是一直没有得到肯定,他心里会难过的。”
李初觉得李弘有点可怜,李治和武媚娘都想看看他学习那么多年到底都学得如何,若是学得好,太子之位稳如泰山,若是做得不好,太子当不成,后果,她不信李治和武媚娘不清楚。
李治伸手抚过李初的头,“你都帮我们说了,我再说不说又有什么关系?况且享受荣华富贵,人人奉承,他也要担起明刀暗箭。你都懂得责任二字,难道他不曾懂?”
就算李弘不懂,并非李治的责任,李治一同教导的他们兄妹,一个懂得责任,一个不懂,只能是不懂的人的错。
李初想帮李弘说好放,可是从小到大她为李弘说的好话少了?李治早知道李初的心是什么样的心。
但是不管李初说得再多,都比不上李弘自己有能力,有本事,做好他的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