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风云之我家都是皇帝_作者:意元宝(352)

2021-01-20 意元宝

李初在群里回了一句,“我们要是什么都怕,处处都想,怕都怕不够,还能做什么吗?罢了吧,我们先把眼前的事做好。折子里有说大唐贤才难聚,暗指因为我母亲的垄断□□,人才流失,你们怎么看?”

萧太后:“不管什么时候都有人才流失,不算太大的事。天下的贤才不见得都愿意出仕为官,为天子所驱使。”

孝庄太后:“不然,人才流失,乱根之本,群主不如想想办法。”

依然让李初想方设法的多做一些事,为大唐收拢人才,只要做得好,不仅利于大唐,更会利于她,一举两得的好事,必须要去做。

李初确实想到一个办法,“你们听说过报纸吗?”

……一群太后们必须是没有听说过的,李初捏起下巴思考起来此事的可行性,李初手里其实已经有不少人了,但都是李治和武媚娘给的,想知道更多的事,不容易!

可是让天下人都关注天下大事,让有才能者都能一展所长,哪怕不愿入仕为官者,难道就没有其他的可用之法了?

有的啊,身在局外,有时候更能看清社会的问题,掌握一定的舆论,有时候可以是件好事。

“想到了什么?”太后一个个发出疑问,只想知道李初提起的报纸是什么,武媚娘见李初在那儿捏着小下巴思考,好奇地想知道李初到底想到什么主意了?

问得李初回过神,李初道:“我有一个办法可以纳天下英才为大唐所用。”

武媚娘就是随口的一问罢了,万万的想不到李初会丢出如此大的惊雷来。

“如何?”震惊是震惊,武媚娘询问李初,李初卖个关子地道:“母亲容我想想,理清楚后我写下来,你和父亲一道看。”

反正李治都让李初准备折子,李初岂有不照做的。

武媚娘一顿,随后轻声地道:“好,你想好再说,不急。”

李初朝她一笑,已经有群里准备解释一二什么叫作报纸,系统难得有冒泡的机会,果断地出现科普一记: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或电子类出版物。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

萧太后:“像是邸报。”

李初解释:“是有些像,相较于只传送皇帝及各州的消息,报纸更广化,针对更多的是天下的读书人,哪怕不识字的,要是碰上识字的人,总有人为他们讲解一二,可是再好不过的事。”

孝庄太后:“群主是想让天下人皆为监察,若有人借用报纸举贤,或是监督,都是利于大唐的。”

不得不说孝庄太后说到李初的心坎上了,“不错,正是如此。”

吕太后:“手抄报纸,那得请多少人手抄,群主想令天下人为你所用,太难了。”

是的,大唐有多少的人,再加上他国的来客,想让人手都能拿到一份报纸,知天下的事,难道十天半个月才发一次报?

萧太后毫不犹豫地抢了普及,“有什么难的,改进印刷术即可,我记得大唐已经有雕刻印刷术了,只要改成活字印刷术即可。”

孝庄太后:“不错,只要改进印刷术,完全可以解决手抄问题。群主,你得一步步的来。”

要做的事太多,要是不劝着李初一点,让李初一股脑子的去做,忙死都不一定做得完。

“好,决定了,先解决印刷术。”李初暗暗下定决心,一把拍在案上,然后感觉不对了。

抬起头一看,哎哟,李治什么时候出来的?又是什么时候站在她的旁边的?

“父亲。”吓了一跳,李初赶紧着起来唤一声,李治比较能捉住重点,“你说要解决印刷术,你想怎么解决?”

很是好奇地询问李初,解决印刷术,因着雕版印刷开始出现,大唐已经在推广,可是能用的地方太少,就李治来说,他都不认为印刷术有什么好用的。

“父亲为什么不喜欢雕版印刷?”李初都是见过雕版印刷出来的文本,可惜太模糊,压根看清楚。

李初当时没有多想,印刷术的改进总是一步步来的,并不是一步登天。

现在因为需要李初要插手,必须得做到最好。

“雕刻不易,若是出错更麻烦,更是浪费。”李治直言不讳,他确实认为不合用,既然不合用,自然要弃之不用的。

李初道:“如果把字一个一个的分开刻,要印的时候把需要的字挑出来,是不是一版可以多用,不会浪费了?”

李初把活字印刷术的原理说来,李治恍然大悟,“不错,确实可以,但是版底极重要,若是版底有所差池,印出来的一切都将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