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太后:“骂他们,狠狠的骂这群忘恩负义的人,不能就那么饶过他们。”
李初道:“不仅要骂,我还要抽他们的脸。再有提起让文成姑母往吐蕃去的人,就该让他们自己去,要是他们这些自诩国之栋梁的人都不敢去,最好不要再要求任何人按他们的大义去。”
所以说,李治让李初写折子这事,完全是觉得事情太小了,恨不得李初把事情闹得更大一些,天翻地覆的好。
第二日的早朝,李初直接将折子送到李治的手里了,李治连看都不看,只是给了德宝,“一会儿当众念来。”
有后门的人,折子直接送到李治的手里,李治连看都不看,干脆利落的就让德宝当众念出来。
“陛下,奴先给你念一遍?”德宝不过是为了安全起见,小心翼翼的询问,思量是不是让李治先听听李初的折子上究竟都写了什么。
李治摇头道:“不必,朕的初儿会怎么说话,朕心里有数,一群忘恩负义的人,就该让人狠狠的骂一通。”
是啊,怎么能不骂骂,李治对于李初将文成长公主接回大唐的事举双手同意,一个为了大唐付出半辈子的人,受人陷害,所嫁之国再无她的容身之地,怎么就不能回来了?
不愿意让文成长公主回来的,说是为了大唐和吐蕃再次修好,第一次的交好都成这样了,不顾两国之间的联姻,还构陷于文成公主,两国再交好,怎么交,交得了吗?
而且吐蕃经此内忧外患,他们还有资格和大唐抗衡?这个时候不需要文成长公主,吐蕃生怕大唐会趁人之危,巴不得求着大唐在这个时候不与他们兴兵。
李治从前一直地听过李初说起所谓的联姻是最不可靠的结盟,只有真正的强大才能让人害怕警畏,永远都不敢进犯。
和亲的事,有过一回就算了,往后他们大唐的公主再也不要和别国和亲了,都是忘恩负义,只为利动的人,管他们做什么。
虽然理是粗了点,但确实说得对。
李治可不想让天下人都觉得,身为皇帝的人能护得住天下人,却护不住自己家的姑母妹妹和女儿们。
德宝听到李治这唯恐天下不乱的语气,想起李初的杀伤力,好吧,反正自家的陛下是巴不得让天下人知道他这个皇帝最是护短,尤其护那为了大唐做出贡献的人,他更要护着。
皇帝不方便说出口的话,李初会帮李治说出来的,做皇帝的人总不好太怼臣子的,只要最后表态的时候李治适时的表明就够了。
“诺。”德宝应下一声是,保证一定把折子绘声绘色的读完,不会让他们的陛下失望。
“陛下,眼下吐蕃的新任赞普有着我大唐和吐蕃的血脉,文成长公主更是他的生母,是否还是应该让文成长公主回到吐蕃去?”一上朝,李治才坐下,已经有人迫不及待的进言。
“当年文成公主和亲是为两国的和平,虽然上任赞普所行之事有失仁义,但我大唐乃是泱泱大国,岂能同他们计较,不如让文成长公主回到吐蕃,再续两国之好。”
理由说来都是为了大唐好,李治道:“此事是安定公主所为,你们的进言,不如也听听安定公主的折子吧,听完之后你们再决定是否应该送文成长公主回吐蕃。”
直接把事情全都推到李初的头上,李治这个当爹的……
众臣子都想到李初了,这一位的杀伤力着实的强大,他们的心里确实也是七上八下的,不能确定去了战场回来后的李初是不是杀伤力更猛。
结果证明李初的杀伤力更猛了!
李初先是细细地道起文成长公主自从嫁入吐蕃后这三十年来如何融入吐蕃,如何将大唐的文化传扬给吐蕃,在吐蕃百姓的心里受到何等的尊敬,可是夫妻相伴多少年,最终为了争利,为了让大唐分利,吐蕃的那位赞普做出无视文成公主的事来。
两国交战尚且不斩来使,代表大唐和亲吐蕃的文成长公主是何身份还用得她重申吗?吐蕃尚且如此待她,只为了光明正大的撕毁两国的盟书,大举兴兵,这样的国,是大唐可以将公主托付的?
为大唐出生入死的战士,大唐不该爱护他们,不该顾及他们的生死?将士不畏死而守国,国不卫于将士?就不怕寒了天下人的心?
将士卫国而国宁,寒尽天下人的心,国将何存?诸位只想利于国,却不思人之常情,纵舍小家是为国,国便应该理所当然的利用天下人为国之心,无视于人之常情,明知将士归于异国是死路,并非是一场一定要打的仗,依然要去打?草菅人命,是立国之本?
不管是从国或是大义又或者是人情来,李初样样都说得义正辞严,不能否认一群想让文成长公主回到吐蕃的意思就是为了两国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