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法是有的,只是这个办法有些危险。”李初其实早些年就已经对大唐的情况做过详细的调查,干旱不断,修渠引水虽然解决了部分周线的问题,然而,最难的地方并没有真正的解决。
“只要有办法就行,再难都不怕。”听到李初说有办法,政事堂的宰相们着急的希望李初能够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决定到底要不要做。
李初摊开了和裴观一起绘制出来的水利图,“这是这么多年来我和驸马一道修过的渠,当年从一开始我们就想过,如果大唐忽然爆发大部分的旱灾应该怎么办?所以我们新修水利的时候就已经想到过这个问题,也有了对应的策略。”
说到这里,李初顿了顿,目光看向裴观,裴观却点了点头。
如今天灾不断,连春种都成问题了,要是再不想想办法,这一年大唐的百姓日子可怎么过?
“黄河,长江之水。我们修渠之时想过要引着长江黄河之水以救天下干旱,所以我们修过的水利工程全部都是围绕着长江黄河修的,也就是说,只差一个口子就能够接长江黄河之水为民所用。”李初指出大唐最有名气的这两道河流,谁都知道这两道河流的重要性,当初提出大胆想法的李初和裴观,这么多年也一直在验证着他们的想法没有错。
“还请公主明言。”就算要引长江黄河之水为所用,但是怎么引是个大问题。
李初开始指着水利图和所有人讲解,太后们一直以来都看着李初怎么和裴观配合,如今看到李初说的绘声绘色,宣太后:“这本事要是学会了,将来可是能造福无数百姓的。”
吕太后:“那你学会了吗?”
宣太后摇了摇头:“不行啊,学不会。这也太难,看看这图上画的什么,还有什么绝堤,易崩之地,不行,听不得。”
那么多年依然还是听不懂,这也不是宣太后愿意的。
不懂就得认服,还是让懂的人来做这种事。
“依公主所言,要是真的引长江黄河之水,灌溉入田是有风险的。”听完了李初的一番话,所有人总结出来中心。引水入田很有风险,稍有不慎可能会毁了附近村镇百姓的房屋和百姓。
“因为其实并没有完全做成,所以才会有这么大的风险。”李初连忙的说明情况,“我们原本是打算在黄长江和黄河两边再修几道闸口,然后再考虑引水入田。可是现在想要再修闸口并不容易。按照我们原来的计划,修这几道闸口最少要两年的时间。所以如果想在这个时候引黄河、长江之水入田,就要担起风险。”
宰相们交头接耳的讨论,李治问道:“你们有几成把握?”
“五成。”李初和裴观早就讨论过这件事,李治握紧了双手,“此事,必要一试。”
诫就有可能救大唐,不试的话,那么多的百姓流离失所,接下来的大唐会很难。
“这件事由驸马负责。”李治下定的决心,更想让裴观钱去负责此事。
“是。”裴观没有半点犹豫的印象,这是他的专长,他会想尽办法做好。
“陛下,若要试就要将附近村庄可能被淹没的百姓全部都迁出来,一时之间只怕不易做到。”是啊,这么大的工程,按照李初刚刚解释的可能淹没的范围,那么他们就得现在开始准备工作。
李治道:“一定要说动百姓,让百姓们自愿帮忙。”
天下大旱,谁心里不着急,谁心里不盼着能有人想办法解决问题。如今已经找到办法了,只是有风险而已,有风险大家一起承担。而不是一味的扣在一个人的头上。试就有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不试这一年不知会有多少百姓要饿死。
李治决定的果断更让宰相们分步去实施,这一夜,宣政殿灯火通明,不管是让百姓迁移,还是想办法引长江黄河之水入田都不是小事,一定要想尽办法的安排妥当。
不过就这件事也让李治和武媚娘看到了裴观的本事,裴观不是只会新修水利而已,对于如何迁移百姓还有安顿百姓都有自己的办法。
至少一干宰相听得连连点头,当年见证李初和裴观他们成婚的宰相们,心中都在暗赞李治和李初的好眼光。
以至而来的还有惋惜,因为裴观这么多年,不管谁和他说出仕的事情,裴观就是不愿意。
“你们竟然同样姓裴,不如我举荐你入工部如何?”裴炎开口,一手搭在裴观的肩上,显得很是亲切的开口,希望裴观能够同意。
不想裴观摇了摇头,“裴侍中客气了,观无入仕之心,只想兴修水利,造福百姓,官,当不当不过如此。”
背后有一个李初为他撑腰,又没人敢得罪他,无拘无束,只做自己想做的事,当官也没他那么快活。裴观是个聪明人,他又怎么会愿意跳进如今这朝廷的泥泞之中?